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這些以打工為出路的孩子,叫做“甩貨”
現(xiàn)在,那尊雕像只剩下了黑色大理石的基座,孤零零地立在校門入口處,偶爾會有兩三個學生在旁駐足。基座上用燙金的大字介紹楊元是“來鳳近幾十年來第一個全州理科狀元”,也是“2012年恩施州唯一硬上線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
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發(fā),大巴開上如刻刀般割進武陵山區(qū)的209國道,大概3個小時后抵達來鳳。這個古代被稱為“小南京”的商貿集散地,如今成了不通鐵路和高速的國家重點貧困縣,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楊元來自革勒車鄉(xiāng),在土家話里是“窮山惡水”的意思。在位于半山腰的破舊房屋里,住著將近70歲的爺爺和奶奶, 他們要照顧種著玉米和紅薯的農田以及兩頭豬。44歲的父親楊順武常年在長沙的建筑工地上打工,直到去年,他才把患有偏癱的妻子接過去一起生活。
來鳳高級中學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長薛德球第一次見到楊元正是在這里。他記得,當時中考已經結束,楊元還在鋪滿了數(shù)學練習冊的床上做題。
“我保證你的孩子能夠考上清華!”教了30年書的薛德球對楊順武說。當時,楊元的叔叔甚至還不知道“清華大學是什么大學”。
那是2009年,這所民辦高中剛剛以招商引資的方式被引入來鳳。此前,整個縣城只有一所高中,在每年畢業(yè)的3000多名初中生中,只有不到1000個人能夠繼續(xù)讀書,這意味著不少學生面臨就業(yè)的問題。甚至,土家話出現(xiàn)了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這些以打工為出路的孩子,叫做“甩貨”。
“落后得不可思議。”這是周曼對來鳳教育的第一印象。此前,他在湖南益陽市建了16所民辦學校,“招100個老師比招1個學生還容易”,但到來鳳的第一年,“26個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的老師跑得只剩下了4個”。
另一個數(shù)據(jù)是,就在楊元考進初中的2007年,在這個有32萬人的縣,如果不算少數(shù)民族加分,只有7名學生的分數(shù)達到了一本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