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健康公平
黨的十六大首次全面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重申了這一要求,其意義是重要、全面的。提高“三大素質”既事關人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深刻影響著社會公平。人們常說,收入不公影響一時,教育不公和健康不公影響一生。國際經驗也表明,教育公平和健康公平在促進起點公平方面具有基礎性作用。十六大以來,國家加大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教育衛生資源短缺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有學上”、“有醫看”的問題基本解決,相比較而言,“上好學”、“看好醫”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是資源配置不均衡,制度設計不合理。
促進教育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已全面完成“兩基”戰略任務,全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免費,繼續推進教育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當前人民群眾對中小學“擇校”問題反映比較強烈,根本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通過學校標準化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縣域內教師校長合理流動、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等辦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在扶持困難群體方面,我國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還需要繼續擴大資助范圍,擴展資助領域,提高資助標準,要繼續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上學問題,切實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要繼續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從根本上緩解“入園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順應人民群眾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提高技能、改變命運的美好愿望;多措并舉,促進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
健康是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個人生理特征和生活行為、衛生服務利用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促進健康公平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在涉及健康的重點領域,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針對影響居民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要按照國家醫改的部署,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一是要促進衛生資源配置公平。落實“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特別是筑牢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優先支持基層以及醫療資源薄弱地區發展,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縮小城鄉、區域和人群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二是要促進衛生籌資公平。經過幾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醫保網絡,是近些年來我國在促進健康公平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下一步應加強不同醫療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和整合,要積極穩妥推進醫療保障基金地級統籌,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穩步推進門診統籌,同時要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縮小不同人群之間的醫療保障差距。要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