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易憲容: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兩個巨大差別,即城鄉差別以及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的差別。比如,中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如果通過重大的制度改革及生產方式的變化,讓中國農民也能夠過上城市居民的生活,那么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至少要增加一倍。又比如,貴州的正安縣與江蘇的建德縣相比,人口總量大致相同,但其財政收入相差30倍以上。如果貴族的正安達到建德一半水平,那么中國經濟總量至少要增長一倍以上。新一屆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就是希望把這兩個差異的內需潛力發揮出來。
李佐軍: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有三大路徑,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制度改革提高經濟效率。根據十八大報告的精神,改革應該是五位一體的,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但改革不會是一步到位的,李克強總理已經提出了優先的改革方向,比如政府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第二個路徑,通過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等)降低對要素粗放投入的依賴。第三個路徑,通過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結構優化是經濟升級的關鍵因素。
除此以外,我們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的目標,降低對外需和投資的依賴,減少對要素價格的扭曲,減少對刺激政策的依賴。
楊瑞龍: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有四大增長力:消費需求、城市化、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啟動內需與城市化是緊密聯系的。因為城市化本身意味著投資,意味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隨著人均收入提高,消費層級相應提高,也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轉型。
現在,全球經濟面臨一種困境,增長推力減弱,要走出這種困境還得靠創新。我們知道,上世紀6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非但沒有面臨滅頂之災,反而順利度過危機,形成全球經濟的暴發性增長,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創新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迎來大家都熱衷于談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就會覆蓋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巨大成本。而創新更多地應該讓企業去做,政府的職責在于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改革產權制度。兩者合一,才能夠培育新的創新能力。
李鐵: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動力。要通過改革讓更多的農民、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受益,激發他們的消費潛力。這包括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讓土地資產、宅基地資產變成財產性受益,讓生產要素按市場方式活躍起來。只有改革才能讓農民的收入增長,他們的消費選擇才會發生改變,消費趨向從農村轉向城市,短期消費轉成長期消費。
張永軍: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到現在近20年間,中國的經濟轉型之路并不通暢,經濟結構、發展方式并未實現根本轉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前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充裕,資源壓力不大,依靠勞動力投入和資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比較容易。現在,人口紅利開始消失,資源環境約束開始強化。政府要順勢而為,發揮引導作用,盡快實現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資金的利率市場化、資源稅的改革等都要推進。如果不進行相應的改革,不改變生產要素價格偏低現狀,企業就沒有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就要完善激勵機制。現在對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的考評指標大多集中在短期效益上,使得國企創新研發的動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