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天長明文家庭農場,農場工人在采摘草莓。新華社發
陳恒制圖
編者按
上海市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曾有這樣一問:“中國農民平均只耕種3.2畝,如何種得好?”現在,家庭農場出現了。作為最有生命力的農業經濟形式之一,家庭農場這一新生事物或可“大展拳腳”。
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家庭農場模式能否給農村、農業帶來新變化?當農民成為職業,當農業成為事業,能否真正釋放勞動力、激發生產經營的活力?
三月的上海,驟冷驟熱。黃浦江南岸的松江葉榭鎮,田埂邊的油菜花已經盛開。這是松江區面積最大的一個鎮,也是上海郊區的農業大鎮。3月20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位于鎮西頭的馬橋村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柵欄一邊是農田,一邊是豬場,風裹著深翻泥土的味道撲面而來。下午三點,是金鐵良父子一起喂豬的時間。提起兒子,62歲的金鐵良咧嘴笑了。前年,兒子金新軍辭了工廠的工作,回到村里幫著父親種田。今年,三十多歲的他剛剛子承父業當上“家庭農場主”。
鎮東頭的金家村,麥浪青青。村里的機農一體家庭農場里,沈忠良和四五個農機手正在修理拖拉機。見到記者,老沈放下手里的活計,領著我們參觀機庫和他的“農場主沙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說到家庭農場,說明咱們的路子走對了。”
2013年春天,上海松江的“家庭農場實驗”進入第六年。全國范圍的家庭農場建設則被中央一號文件推上了“快車道”。
發展家庭農場,一連串問題有待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