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田老板”成為職業
截至去年底,全國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有270多萬戶;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今年以來,各地更是躍躍欲試,掀起了一股“家庭農場熱”。
在金家村,包括沈忠良在內,一共有13個家庭農場戶,種著1523畝田。村里人送給他們一個稱呼:“田老板”。每次聽人這么叫,沈忠良總是憨厚地笑笑。18歲當農機手,2005年開始種田,今年50歲的沈忠良一直沒離開過土地。打心眼里,他早就把種田當作自己最熱愛的事業。
每天早上七點半到機庫旁的辦公室。辦公室里,貼著黨員聯系農場戶的分工安排、農機合作社成員守則等等。不一會兒,村里的農場戶陸續到了,泡上杯茶,聊聊哪里的肥料好,什么時候會漲價,再到機庫各處看看,修理農機具。下午四點半,各自回家。“有點上下班的意思,大家習慣了在一起聊,都融入了家庭農場的氛圍。”沈忠良說。
馬橋村的金鐵良也坦言:“種田不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就是生產隊長,現在算是重操舊業。”對兒子辭職回家種地的選擇,金鐵良很支持。他說,兒子正式接班前算過一筆賬,現在家庭農場的收入不比在廠里打工少。去年一年,種地加上養豬的收入在10萬元左右。
推動農業發展,根本之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民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而要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首先要讓農民有體面的收入,享受到這份職業帶來的尊嚴和幸福。松江的考慮是,補貼是為了扶持農業,農民增收不能靠補貼,還得從內部挖潛提高效益。當地正在推廣的種養結合模式就是其一。
金鐵良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參加了上海松林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松林牌”冷鮮肉是上海的名牌產品。“當時松林公司想擴大肉豬生產,建一個大型養豬場,但如何處理大量的豬糞尿,成了難題。”松江區農委靈機一動,推出了“種糧+養豬”相結合的家庭農場模式。符合條件并有意愿的家庭農場主可申請代養松林肉豬,苗豬、飼料由松林公司統一提供,豬棚由公司按統一標準建造。
每頭肉豬的代養費50元,金鐵良的農場里,13個月可養三茬,每茬500頭,每年凈賺6萬元左右。而豬糞用作有機肥,一年一畝地上的肥料就省了50元。
近年來,松江農村勞動力大量轉向二三產業,2007年全區非農就業農民占農村總勞動力的90%,直接從事農業的農民減少到1.25萬人、占6.6%。與此同時,農民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使農民尤其是老年農民能夠放心地離開土地,逐步改變過去種田主要靠老年農民或婦女的情況,這些都為“田老板”的生長壯大提供了現實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