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三個統一部署:即統一部署自上而下各級改革;統一部署黨委和政府的同步改革;統一部署全國各地聯動改革。避免比較普遍存在的下改上不改、政改黨不改、有改有不改的問題。做到三個結合;要與事業單位改革結合,與編制改革結合,與公務員工資福利制度改革相結合。
2008年啟動的大部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6次行政體制改革,歷時5年過去,外界對改革成效評論不一。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專家預測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將緊鑼密鼓地開展。
那么,第一輪大部制改革有何成效?積累了哪些經驗?存留了哪些問題?下一步改革方向在哪里?為此,《決策》雜志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馬慶鈺教授、中央黨校 周天勇教授。
沒“動真格”
《決策》:2008年第一輪大部制改革持續5年,外界認為只是曇花一現、成效見微,您怎么看?
周天勇:2008年開始的大部制改革是中國第六次行政體制改革內容,大部制改革的啟動主要也是為了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如:一、政府機構、黨的機構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審批和管制多,工作效率降低;二、部門機構之間存在職能交叉;三、職能交叉又生出“互相扯皮”現象,有權有錢的都要爭,無權無錢的互相推諉;四、有的部門機構是靠下級繳費養活,下級部門機構又通過收費罰款存活,機構盈利便會加大中小企業等主體的負擔;五、機構分散,中央轉移支付破碎。六、辦事效率低,腐敗的成分越來越多。
針對以上問題,2008年以來的機構改革沒有“動真格”。例如鐵道部的合并問題,本來要合的沒有合。總的來看,個人認為沒有大的成效,甚至比原來還嚴重了,2008年的不是太成功。
馬慶鈺:大部門制出現的背景和行政體制改革是緊密聯系的,尤其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有關系。在市場經濟出現之前,政府的分工都非常細致,無所不管,基本屬于全能狀態,由此而生出許多的管理職能以及對應的管理部門。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職能部門進行對應的調整。結合國內實際及國際經驗,大部制就成為改革的一個抓手或者說落腳點。
2008年以來的5年里,從中央到地方,相應都做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央改動了7個部門。地方上也有一些動作,做得比較好的是廣東順德縣,其它很多地方做的一些嘗試,基本都是曇花一現,只有順德堅持下來了。順德改革在全國范圍里帶有標桿、典型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一枝獨秀,是地方上僅存的大部門制改革成果。
《決策》:沒有阻力就不是改革,為什么第一輪改革不夠成功不夠徹底?
馬慶鈺:大部制改革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帶有普遍性。順德能夠堅持下來是對這些問題解決得比較好,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像順德。
第一、黨政系統職能交叉問題長期沒有解決。黨政重合管理的方面不勝枚舉,這些重合管理的部分,從制定政策到執行,其中的協調請示、簽字畫押,過程很長,環節較多。中國歷次行政體制改革一直試圖“黨政分開”,直到現在不僅黨政分而不開,職能交叉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而順德在“黨政合一”這條路上進行了一些探索,相近和同類職能機構的合并共管,意識形態等虛化部門的由虛變實,實踐證明收到了較好成效。
第二、全方位改革不到位,政改黨不改,下改上不改,有改有不改。
大部門制改革是要求在政府行政體系當中進行,而目前黨政之間相互關聯度很高,或者直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時候只讓政府改,而黨委部門卻按兵不動,改革自難推進。
還有就是下改上不改,下面響應中央號召積極執行改革部署,合并多廟為一座廟,結果是大部門倒是成了,但是因為上面并沒有相應改革,導致上下“廟門”之間不對口不通暢,甚至在有些特殊性資源配置過程中,實行了大部門制的下級政府反而受到損失,陷入困局,結果就會阻礙改革。
再有就是有改有不改,畢竟改革會打破原有利益平衡,會有風險。有的地方因此往往會前后觀望,徘徊不前。而那些執行中央部署,積極推進的地方就會面臨來自內外上下的多重壓力,結果是各地政府之間因為相互攀比,這也成為改革阻力。
所以在改革過程當中,為了真正減少職能交叉,降低部門編制、人員編制數量,減少行政成本,就要聯動起來改,不光政府改,黨內系統也要改,不光下邊改,上邊也要改。不光有的地方改,全國都應當統一部署改。
第三,官本位制度的障礙——官本位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迄今為止官位仍然是福利工資以及其它資源配置的一個標準。大部門制改革必然減少相應的官位,合并之后官職升遷的機會自然減少。而與之掛鉤的是工資福利待遇問題,按照傳統方法,當不上這個官就沒有對應的福利及工資待遇,利益以及權力分配引發官員抵觸心理。
需要對官本位衡量和分配待遇福利的制度進行配套改革,這樣會減少阻力。可以實現級別工資與級別待遇,以工作年資以及平常管理、服務表現累積官員享受待遇的條件,形成工資待遇級別,只要達到既定的要求,就能升級,就能獲得與官員相比的獲同等工資福利待遇,而公車配置和辦公條件也要有嚴格和合理規定,不然就會影響相關者的心理以至滋生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