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龍在宇
2013年05月08日07:56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原題:國務院如何“職能加強”
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關于政府職能轉變明確了四大重點。即在推進職能轉移、職能下放、職能整合之外,還要求推進“職能加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重點是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項目。
會議指出,這是深化改革、加快職能轉變的重要一步,必須精心組織實施,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及時公布,接受各方監督。對取消審批的事項,要相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下一步,各部門要加大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工作力度,加快進度,科學評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各級政府要適應職能轉變新要求,把該放的事堅決放開,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以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關于政府職能轉變明確了四大重點。即在推進職能轉移、職能下放、職能整合之外,還要求推進“職能加強”。面對日益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在職能轉移、下放、整合之后,國務院各部門可以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事項上來,謀大局、抓大事。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要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宏觀不夠的問題,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責權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集中精力當好裁判員”
“現在有很多人在談論政府職能下放或是轉移,這的確是問題的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一些本該加強的職能也應得到加強。”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保江告訴本刊記者,目前政府在微觀管理層面的確有“越位”的問題,但在宏觀管理層面也存在“缺位”的問題。尤其在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上,因為相關職能還沒有實現有效集中,結果是各個部門“各管一攤”。而各個部門也并非“無縫銜接”,導致有些屬于宏觀管理的重大事項成為管理盲區。
“比如地方政府債務、食品安全等問題,近年來日益引發關注。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國務院的管理職能分散,相關部門都在管,但沒有具體的責任,且各自的目標也不盡相同”,韓保江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認為,市場、企業乃至社會組織,都無法代替政府的作用。比如構建養老體系、醫保體系,以及完善城鄉公共設施、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職能,都是政府必須承擔起來的事情。過去幾年,盡管政府在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依然有可提升空間。
他舉例說,長期以來,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政策,都是中央確定原則框架,地方制定實施標準。這種做法雖然有較大的靈活性,但難免造成服務水平失衡。
“從全國看,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在這些方面,中央政府就應當加強職能”。宋曉梧說。
韓保江認為,通過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央政府應該從一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方面。“如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精力有限反而會一事無成。不當運動員了,就可以集中精力當好裁判員。”
這次機構改革還明確提出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對此,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認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無疑是改革的大方向。但職能下放與職能加強并不矛盾,那些具有個性的問題,當然要通過職能下放讓地方有更大施展空間。而帶有共性、關乎全局的問題,則應通過職能加強做到步調統一,切實維護黨中央、國務院的權威。“無論是職能下放還是職能加強,目的都是構建一種新型的央地關系,杜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狀況”。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