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日趨完善的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這是黨的十八大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
那么,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和規劃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從強調“兩手抓”到“三位一體”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基本是與四個現代化目標聯系在一起的。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提出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是“當前最偉大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提出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命題。十二大要求全黨必須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又強調“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從中可以看出,十二大已經初步具有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布局勾畫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三位一體”的雛形。
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并明確提出“三位一體”是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由此開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設便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第二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富強、民主、文明”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