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龍
2013年02月21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收入分配結構受制于經濟發展方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決定分配。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不斷下降,根源在于偏重于投資和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過去,為了實現經濟趕超,總量擴張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由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面臨較多的約束和不確定性,增加投資就成為推動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首要選擇。而片面增加投資通常要以要素市場價格扭曲為代價,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被壓低。這樣,企業可以保持較高的利潤率,而企業收益大部分又用于投資。在投資擴張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獲得較高的稅收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掌握部分資源控制權,可以通過資源釋放(例如土地供應)增加收入。而勞動力由于供大于求、戶籍制度限制等因素,其收入增長長期滯后,影響居民消費率的提升。收入分配向企業和政府傾斜,意味著國民總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成為資本積累的來源。
與偏重于投資和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過大。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利用利率管制可以影響不同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成本。利用行業進入壁壘,可以影響特定行業的競爭和資本收益率。利用對生產、投資和出口的政策性補貼,可以改變資本形成成本和資本收益率。借助這些行政性手段,一方面能夠增加儲蓄,使資本積累有充足的來源;另一方面能夠維持較高的資本收益率,使企業具有強烈的投資動機。這種資源配置格局使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高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再依靠出口緩解產能過剩;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消費能力不足,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投資和出口。
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需要平衡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分配關系。然而,在既定的經濟發展方式下,各地為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招商引資、推動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向資本傾斜,強化了勞動與資本地位的不對等。這與要素市場扭曲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制約了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占比的提高。有利于資本積累的生產性財政體制,使得地方政府在國民收入再分配方面難有作為。也就是說,在現有投資結構和增長路徑下,僅僅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來解決擴大消費問題,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本版頭條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