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調節過高收入的再分配機制
再分配的靈魂就在于“抽肥補瘦”。以此為標尺審視現實中的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幾個主要的再分配手段,可以發現,作為主要致力于“補瘦”的手段,盡管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仍有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畢竟機制在,有渠道。當下的任務,在于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進一步加以“完善”。作為主要致力于“抽肥”的手段,現實中的稅收則既缺機制,又少渠道,基本不具備勝任如此使命的條件。
對于中國現行的稅收制度和現實的稅收格局,可以2012年的數字為例,還原出如下一幅近似直觀的基本圖景:70%以上的稅收收入來自間接稅。剩下的25%左右份額的直接稅,其中的19.5%又系企業所得稅。只有5.8%的稅收收入,來自于個人所得稅。
如此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格局,導致我們在調節過高收入方面一再遭遇難以跨越的種種難題:
其一,70%以上的稅收需通過價格渠道轉嫁,意味著我們的稅收歸宿在整體上是難以把握的。鎖定特定的人群實行“定點調節”,讓稅收的歸宿能夠有所把握,對于我們,目前還是一個難以企及的事情。
其二,70%以上的間接稅加上近乎20%的企業所得稅,90%以上的稅收需通過企業之手繳納,意味著我們的稅收調節在整體上是難以觸及居民個人的。政府著眼于居民收入分配所實施的調節,即便意圖明晰,目標確定,經過企業這個中間環節,其有效性究竟能有多大,目前還是一個難以提及的難題。
其三,6%左右的稅收直接來自于居民個人,意味著可用于調節居民個人收入分配的稅收空間極其狹小。它所能產生的能量,相對于它所鎖定的調節對象——居民收入——而言,屬于小馬拉大車,心有余而力不足。運用稅收手段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目前還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
故而可以認為,現行稅制的缺陷以及由此派生的現實稅收格局,系當下中國收入分配領域的“卡脖子”地帶。只有打下稅收制度改革的基礎,才會有各種再分配手段的協調配合,才可能實施有助于“抽肥補瘦”目標的相關操作。
也正因為如此,《若干意見》提出了“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將這一改革任務付諸實施的基本路徑,就在于通過稅收改革,在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減少間接稅,增加直接稅,從而建設一個融間接稅和直接稅、企業法人納稅與居民個人納稅為一體的大致均衡的稅收體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