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卓著 面臨大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國家進程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扶貧開發事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1978年,中國貧困人口為2.5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0.7%。經過不懈地努力,中國開啟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的偉大實踐。從1978年到2010年,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參考國際扶貧標準,近半數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在中國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的背景下,到2014年,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短短36年中國政府讓7億人快速擺脫貧困,世界銀行稱,“這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甭摵蠂Z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在談及中國成功減貧給世界的啟示時說,“中國的努力是使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減少的最大因素!甭摵蠂貢L潘基文更是評價道,“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的減貧事業有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所取得的成績將直接助力聯合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與國外民間的、小規模的生活救濟不同,中國是舉全國之力,帶有強烈“政府主導”色彩,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進行扶貧。這在世界減貧史上鑄刻上了“中國的成就”,也創造了“中國減貧奇跡”。
中國在30多年的扶貧開發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扶貧開發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模式。比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戰略部署,納入國家經濟社會全局同步推進,國家發展每前進一步,扶貧標準就提高一次,扶貧開發就深入推進一步;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把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作為實現減貧的重要保證;堅持依靠發展解決貧困問題,把加快發展作為促進減貧的根本舉措;堅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扶貧;堅持開發式扶貧,把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如大力發展、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等作為實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等等。在實踐中通過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軍隊參與扶貧、其他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等共治方式,形成了整村推進扶貧模式、產業化扶貧模式、雨露計劃扶貧模式、連片開發扶貧模式、移民扶貧模式、特困地區綜合治理扶貧模式等六大有效的扶貧模式。
盡管成績斐然,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在中國東部發達省份“富可敵國”的同時,中國中西部特別是交通閉塞的山區依然存在較嚴重的貧困問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其中河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都超過500萬人。這些人每天收入約1美元,約占農村居民的7.2%。還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除京津滬3個直轄市外,其余28個省級行政區都存在相當數量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群眾。全國還有20多萬人用不上電,數千萬農村家庭喝不上“干凈水”。全國還有7.7萬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不通客運班車,83.5萬個自然村中,不通瀝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萬個,占39.6%。貧困人口中因疾病導致貧困的比重超過40%,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近1000萬。
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計,現在只有6年時間,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再解決7000多萬人的扶貧攻堅,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目前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扶貧面臨時間節點的考驗,執政黨的歷史承諾也面臨著歷史的大考。
相關專題 |
· 胡敏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