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登上政治舞臺,他們的外交戰略呈現出新風格、新特點,也面對著新趨勢、新挑戰。我想用七個主題詞來歸納總結2013年的中國外交新貌。
關鍵詞一:發展的中心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提出收入倍增計劃和中國夢,這個可以解讀為:讓普通人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將會有更好的前景。2020年收入倍增計劃的實際效應,首先是讓老百姓享受改革發展的惠澤,對于生活相對艱難、工作比較勞累的中國大眾來說,這是一個倍受鼓舞的消息。中國夢則是在表達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在這一代人可能實現。這些提法真切而抓人,體現以發展為中心,也反映出這一代領導人的雄心壯志。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國內的發展與國際的發展往往是對接的。國內發展要打造一個升級版,外交上其實也在醞釀一個升級版。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國內的升級版是要轉型升級,把現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較低的結構調整過來,更加具備先進、現代、發達的特點。那么外交上也是如此。
關鍵詞二:積極進取
現在的外交具有與之前不同的一些特點:首先,它是比較進取型的外交。此前中國雖然處于經濟快速成長期,但更多還是韜光養晦,在政治上不發聲,與之不同,當下的種種外交戰略更加強調進取,顯示出比較大的雄心。其次,它有一種全球性的視野。從新領導人上任以后,出訪4次,足跡遍布亞、非、拉美、歐和北美五大洲,涵蓋了大國、周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方位外交戰略布局初現。且若與過去對比分析,不管是訪問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還是參加有關多邊機制的互動,都顯得更加活躍。
習近平確實有一種全球性的視野,堅持發展的中心,真正地積極進取,而不單純是一個簡單的平衡。我往往會強調,習近平、李克強是19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領導人,如果從邏輯上分析,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歷史包袱比較少,傾向于向前看,立足未來考慮,對于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和機會想得更多。相形之下,以往則較難擺脫歷史遺留的痕跡。就如新中國成立早期的毛澤東時代,肩負著使中華民族站立起來,要生存、要革命、改造舊體制的責任;鄧小平時代,更多是作為一個比較下位的中國,向一個比較高位的世界去靠攏、去融入。現在不復是這樣的情形,當今的領導人接手的是一個GDP排名全球第二位的大國,手中的底牌比較硬,心中的底氣也更充足,在全球各個舞臺上受到強烈的矚目,中國發聲的可能性也愈發增加。
這種全球的視野、全球的布局十分關鍵。雖然在我看來,中國目前還不能說是一個完全的全球強國,也不能說已經具備了完整、全方位的全球力量,但就新一屆中央領導的外交戰略來說,全球的興趣、全球的利益、全球的視野已具雛形。
關鍵詞三:新型的關系
新型的關系,包括新型的大國關系與新型的國際關系。新型重在不沖突、不對抗,做好危機管控。做好危機管控至關重要,觀察新領導人在各種外交場合的發言,可以發現一個轉變,即是不再一味地樂觀,單談好的方面,而是開始講肯定有困難、有問題,也有擦槍走火的可能,但是要管控好這些危機,爭取新型的合作關系。
這一代領導人對新型大國關系的界定與過去有所不同,這充分地表現在一年多來相關的提法、說法和做法上。雖然在以前有過新型大國關系、新型國際關系的表述或嘗試,但現在的領導人對這一點強調得更加清楚。
對新型大國關系,可分作三個時期來看。實際上,在鄧小平時代就已開始了這個實踐。冷戰結束之前,中國秉持不結盟、不選邊而且保持獨立的姿態,可以看作是已經開始了新型大國關系的嘗試,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比較務實。到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逐漸開始一些理論上的總結,比如說新安全觀。在胡錦濤的第二個任期,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這一概念。
習近平對新型大國關系內涵有所提升,他所概括的新型大國關系,更直截了當地申明中美可以在環太平洋地區相互合作,強調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些實質內涵。他主張,要打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對抗沖突的歷史魔咒,走出一條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他看到了中國和美國在全球各個角落發生誤判的可能情形,對不沖突、不對抗、管控危機闡述得更明確。新領導人對新型大國關系的引申、肯定和持續努力,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新的進取。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