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改革,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各方對新一輪改革充滿期待。調研發現,當前企業普遍關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系,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的期望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加快土地、礦產、金融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加快壟斷行業改革;二是進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松審批、加強監管、改善服務,建立新型政企關系;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通過稅收政策、教育培訓、政府采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于企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
近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就“進一步理順政企關系、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對北京、天津、唐山、哈爾濱、無錫、溫州、武漢、成都、深圳等城市的1539家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調研發現,當前企業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抱有很大的期待,在所列舉的全部9項改革任務中,企業最關注的問題依次為:、理順政企關系和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非公經濟發展、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企業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完善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對外開放。
完善市場體系
96.7%的企業認為,完善市場體系是下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第一,要素市場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地等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水平低。例如,雖有土地招拍掛機制,但很多工業用地的實際配置權在政府手中,企業須先與政府談定土地出讓協議,然后再走招拍掛程序。42.2%的企業認為,獲取土地等資源最關鍵的是依靠“與政府的關系”。二是資本市場發育程度不高,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融資難、融資貴。上市公司中,59.0%的企業認為融資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行政干預太多,40.2%的企業認為融資成本高。非上市公司中,38.8%的企業認為融資的最主要困難是成本高,還有32.9%的企業認為融資和發債審批等行政干預過多以及市場化程度低。三是由于勞動力供求結構不匹配,《勞動合同法》對企業權益和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對等,覆蓋城鄉和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不統籌,影響了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并制約了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提高。30.0%的企業選擇了“完善《勞動合同法》,規范企業用工行為,保障雙方權益”作為下一步改革應重點突破的領域。
課題組建議:一是應允許集體土地入市交易、提高工業用地與商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水平,逐步縮小劃撥用地范圍,直至最終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二是以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目的推進金融市場改革。應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體系,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鼓勵金融創新。三是應進一步完善《勞動合同法》。
第二,在資源能源價格和壟斷行業改革方面矛盾突出。一是資源能源價格的市場化程度較低。86.7%的企業希望政府徹底放開對能源、資源價格的管制。二是壟斷行業改革進展緩慢。關于“當前應推動哪些壟斷性行業改革”的問題,71.2%的企業選擇石油天然氣行業,54.0%選擇電力行業,40.8%選擇推動鐵路行業,其后為廣播與通信行業、公共基礎設施行業。
課題組建議,進一步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步伐,推進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目前,我國壟斷行業改革已經取得了大量經驗,一些行業改革方案的論證也較充分,可選擇部分行業重點推進。
第三,在市場監管方面,近90%的企業認為政府監管在促進企業公平競爭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監管能力的持續弱化、監管出發點及其制度設計上的問題,已經成為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原因。對于如何改善監管,63.3%的企業認為最重要的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干預,增強監管獨立性”,44.7%的企業認為應“完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保證有效執行”,33.6%的企業關注“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公平性”,13.2%的企業選擇了“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
課題組建議:一是將提升監管能力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之一。二是力求在幾個重要領域實現監管改革的率先突破。如對食品衛生等重要民生領域的監管改革已經啟動,應力求在短期內有明顯成效;加快推進對創新影響大、企業呼聲強烈的行業監管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