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大部門制建設既要整合相近或帶有關聯性職能的機構到同一個部門,更要通過結構和機制創新,實現決策、執行、監督既相對分離又相互協調,以提高管理與服務效率。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大部制改革重新納入議程,有媒體報道,今年兩會上鐵道部能否并入大交通部,將會有所分曉。
實際上,從2008年開始,機構改革已經朝著大部制的方向展開,原先的公路、水陸、民航和郵政系統整合為新交通運輸部,人事部和社會保障部合并成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此外新組建了國家環境保護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衛生管理部。
一年后,省級以下的地方政府也相繼啟動大部制改革,以廣東順德為代表,按照大部制精神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政府職能系統。
但改革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必然遭遇利益的博弈,從鐵道部遲遲未并入交通部,即可窺豹一斑。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理念是否能在中國實現?大部制精神的實質是什么?如何突破種種阻礙?近日,《上海國資》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副主任馬慶鈺教授。
改革再出發
《上海國資》:大部門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馬慶鈺: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通過精簡機構來優化政府的組織結構,實現管理與服務機制創新,創造條件將我國帶有傳統色彩的行政管理,一步步建成更具有現代化特征的公共行政,這些特征主要是獲得公共授權,行使公共權力,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承擔公共責任,接受公共監督。這與傳統的行政管理是不一樣的。大部門制所要求的結構再造與工作機制創新,將促使政府管理與服務變得更加合理有效。此外,大部門制還將對編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起到帶動作用,并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和減輕財政支出的壓力。從這些相關性看,大部門制改革的確可以說是多方面改革的交集點。
《上海國資》:您理想當中的大部制是什么樣子?
馬慶鈺:大部門制是指整合相同或帶有關聯性職能的行政機構到同一個部門,通過流程再造和機制創新,實現決策、執行、監督既相對分離又相互協調,以提高管理與服務效率的一種結構模式。合并同類項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實質上還有一個相應的機制創新過程。在機構內部要實現決策、執行和監督的相對分開,尤其是決策與執行,二者要有清晰的邊界,其中決策部門要少,而執行機構和一線的公共服務人員數量要多,才能突顯政府的公共服務特性。執行機構圍繞著決策機構運轉,決策機構則通過合約化管理方式,將執行和服務性的工作交給執行機構去完成。
《上海國資》:您對2008年開始的大部制改革是什么評價?
馬慶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這五年當中,改革的聲勢做出來了,從中央到地方也有了一些動作,但最終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除了廣東順德的改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大部制改革的一枝獨秀和具有一定改革意義外,多數政府的改革基本是雷聲大雨點小。
一是官樣文章比較多,實際行動比較少,真正按照大部門制所要求的職能部門整合和決策與執行相對分離的機制再造走下來的不多;
二是即使是進行了大部門制整合的地方,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表面上看各級政府組成部門都減少到了30個左右,但是加上同級別的其他各類職能部門和政事不分的部門,機構數量仍然多得驚人。比如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和直屬事業單位現在超過60個,各省及其以下一直到縣市級地方政府的各類機構數目多數都在50個以上,有的省和地市級政府機構多達80個左右;
三是大部門制改革一直盯著政府系統,卻較少涉及黨委口的部門。比如從中央到地方縣級黨的委員會,都有為數不少和政府職能帶有重合性的機構,少的10個左右,多的20個左右;
四是有些地方設置的政府仍然有明顯的全能政府特征,機構設置要么脫離現實要么事無巨細。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所屬的勞教局、行業管理局、金融辦、煤炭辦、無線電管理辦、畜牧獸醫局、供銷社、史志辦、人防辦、密碼局、僑辦、老齡辦、糧食局、沙石辦、旅游局、武裝部等,基本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需要大幅度并和甚至直接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