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過馬路”如何根治?】
罰款只能是輔助手段
冷靜地分析一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除道路交通不文明行為,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無法一蹴而就,更難相信只靠罰款就可以實現。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以往糾正隨地吐痰、治理亂扔垃圾、執行禁煙令等,幾乎都是以罰款為主要手段,但其最終效果又是怎樣呢?實踐證明,經濟處罰固然可以讓違法者有暫時的切膚之痛,卻未必能讓其心悅誠服。治理行人道路交通陋習的根本點應在于,為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科學合理地分配“路權”。【更多】
倡導交通文明
執法與處罰都是手段,文明過馬路才是目的,匯聚文明“正能量”、堵住不文明“負能量”才是目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交通文明的踐行者與受益者,又可能都是不文明交通的參與者與受害者。執法與處罰是維系文明尊嚴的震懾之舉,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還要采取更多的文明途徑,選擇更多的文明方式,增添更強的文明力量,讓文明向我們走來,讓文明走進生活。【更多】
培養公眾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毋庸置疑的是,想鏟除‘中國式過馬路’這樣的‘城市牛皮癬’,僅僅寄希望于一場運動式的治理并不現實。倡導交通文明,培養公眾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張長青表示。【更多】
交管部門在道路規劃、設計中,要提前介入
張長青表示,交管部門在道路規劃、設計中,要提前介入,充分調查、預測交通需求,平衡道路資源分配,保證行人、非機動車通行權,從源頭上消除違法隱患。此外,還應積極完善現有道路設施,適當增加地下通道、過街天橋數量,科學設置信號燈時間。【更多】
公共服務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城市管理是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應該怎么提供、提供多少,不是簡單的一次性投資,而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城市公共設施不是建成后萬事大吉,而是要結合實際,在公共需求出現較大變化時做出符合投入產出最優化的靈活調整。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根據城市需求改進城市管理,就顯得更為重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