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式新公共管理
中國公共管理中的這一“三維兩重困境”,提示人們要理解中國的公共管理問題,不能僅僅囿于西方行政理論和實踐所蘊含的思考邏輯,而現實層面上要應對政府管理中的這一現實困境,僅僅乞靈于機構層面的改革也遠遠不夠。
新公共管理肇始于發達國家,卻在世界范圍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新公共管理也適用于發展中國家;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市場檢測和內部市場等復雜的改革不可能在發達國家之外行之有效;而以務實的方法具體確定新公共管理在發展中國家運用的一系列前提條件,則是一種折中和現實的觀點。的確,行政不同于政治,但卻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也要契合國家政治和其他相關制度的內在精神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政治現實。
長期以來,“精兵簡政”一直主導著中國政府改革的思考和策略選擇,而其中本應蘊涵的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素質、完善政府相關制度的豐富內涵,則常常在機構改革中被忽略了。以精簡機構和人員的多少作為評價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不僅使“精簡——膨脹——再精簡”成為對改革開放以來幾次機構改革的一個流行(也是簡單和有些粗暴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排除了對這些改革在更為豐富的指標維度上進行全面審視和嚴肅學術評價的可能,也在現實上大大壓縮了有關行政改革的思考空間和策略選擇空間。數字或數量取向似乎成為中國行政改革的一個魔咒。
面對中國式公共管理的兩重困境,行政改革不僅包括行政機構的改革,還包括不斷完善公務員制度,提升公務員整體素質。
走出中國式公共管理的困境,需要與此相應的公共管理新思維。完善公務員制度,確立以專業能力、紀律、盡職負責、忠于職守等公職人員基本職業素質為指標的評價體系,藉此鼓舞公務員工作士氣,提升公務員整體素質,在克服官僚主義的扎實努力中保護、積累和創造積極的行政資源,應是這一新思維的核心。隨著公共事務日益繁復,公職人員個體層面的合作意識和機構集體層面的協作精神,對于打破傳統官僚部門之間的樊籬、打造整體政府尤為重要。
中國式新公共管理還需要確立與國家發展長期目標相統一的公共行政價值,從而使以事務性為顯著特征的行政管理超越單純的技術細節,而建立在充滿政治智慧的穩定的價值原則基礎上。因此,在行政實踐中應努力將“為人民服務”這一社會流行話語轉化為激發公務人員真心關切國家利益和民生、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的倫理和信仰。
只有在中國式新公共管理的務實探索中,才可能走出中國公共管理面臨的“三維兩重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