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四
焦點關注
把GDP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的方式
關鍵思路
不僅是誤區的問題,還存在著現實的困難
記者:固鎮縣6名環保局干部被集體停職,無疑是地方政府過于看重經濟發展,導致產生了畸形的行政管理方式所致。您認為我國目前多數地區把GDP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方式存在哪些誤區?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馬慶鈺:此次事件體現出的環境執法與地方政府沖突,不僅是體制弊端所致,其另一個原因就是政績考核導向。把GDP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是政府長期以來的基本做法。黨的十六大以后隨著政府職能轉變任務的進一步明確,開始提出改變把GDP當做唯一考核指標的做法。但這在實踐中落實得并不盡如人意。我們現在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確是注意到了“唯GDP論”的不合理性,且在政府績效評估指標的設計中,一些地方也已經開始探索實踐與建設服務型政府相適應的全面政績指標體系,以引導和改變政府的舊有做法。但是,在現實當中的落實情況也并不理想。
在現有的政績評價體系中,無論在上級政府領導之間還是在各地區相互之間的橫向比較中,GDP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這就說明,其根源不僅在于地方政府自己,而是在政府管理者的思想觀念中依然自上而下地存在不正確的價值觀。目前,在一些地方制定的政績考核指標中,除GDP以外盡量增加包括環境生態在內的因素,如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政府機關行為等細化的指標。但在國家層面還沒有成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統一要求,這就為一些地方繼續單方面追求GDP增長而忽略環境保護等其他方面的發展留下了縫隙。
尤其在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經濟發展的意愿非常強烈,仍然處于一種比較粗放、原始和以經濟為中心的階段,因此GDP也成了他們唯一的追求。為了經濟增長就必須招商引資,為了招商引資就不惜一切代價出臺“超級政策”,實際上是有損生態環境、有損長遠利益的政策。這主要還是由于當地經濟發展落后、財政困難、稅收稅源比較少等原因所導致。所以,單純地號召經濟發展中地區不把GDP當作目標,這可能只是口號式的宣傳,而起不到實際作用。為了避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從本地的資源狀況出發,開發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避免發展環境污染較重的工業產業;二是在宏觀管理和政策法規中,實行連帶區域的政策補貼行為,發展好的地方對發展落后的地方、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進行相應的環境生態補償;三是實行地方自治,賦予地方更多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權利,讓其在享有完整權利的同時,也承擔完整的責任,使地方政府能夠從所在地區長遠發展利益進行考慮,減少忽略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行為;四是避免地方官員的頻繁調動,減少“飛鴿牌”干部,用保證黨政領導干部在任相對穩定性的制度,避免他們因短期任職和頻繁調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不利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