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組織還為人們開展志愿者活動、進行公益奉獻和各種志趣愛好活動提供了平臺。它可以以自己靈活而自由的方式,凝聚社會人群,減少邊緣化個體,使人們的各種情趣、志向、理想獲得發展,為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便利。它以獨特的社會網絡方式,將社會納入組織有序的生活中來,促進成員行為的自律,使他們適應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提升社會誠信和社會責任水平。
非政府組織為各種社會成分提供了較寬松的活動空間,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滿足其多樣性和多層次的愿望和實現其利益,能夠起到排解社會怨氣、釋放社會壓力的作用,也使各種不同的社會群體能夠依法共存相容,增進社會容忍度。在非政府組織中貫穿的寬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精神,有助于消除社會矛盾和有益于維持社會穩定和和諧。
第六,非政府組織是參與國際合作事務的特別使者。隨著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逐步提高,它們已從傳統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擴展到國際事務的許多方面。尤其是在環保、經濟、外交、人權、婦女和平倡導等諸多領域,非政府組織已經顯示出參與國際事務的協調和倡導能力,活躍于主權國家政府和政府間國際組織力所不及的領域。它們從全球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現各類熱點問題,利用信息技術分享和傳播信息積極倡導新的價值觀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規劃,在各種層面上參與政策制定,并參與政策和規則的實施并監督各利益相關者的行動情況。
第七,非政府組織是培育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必要場所。我國要建設成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過程中除了制度建設具有關鍵作用外,另外一個決定因素就是人,即必須要有具有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人民組成的公民社會,這是我國進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公民社會,就是國家或政府系統,以及市場或企業系統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或民間關系的總和,它是國家政治領域和市場經濟領域之外的民間公共領域。
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公眾自己所掌握的與生活相關的資源會越來越多,手段也越來越多,這將使社會和公眾的自主自由空間逐漸擴大。所以,小政府大社會或者叫做公民自主社會是世界各國的未來。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將是伴隨社會大趨勢而必然發生的現象。人們會在這些組織的運作中,培養公民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鍛煉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素質與能力,從而促使小政府大社會必要因素的積累和公民社會的成熟。在這個公民文化建設的敏感地帶,我國政府與境外來華非政府組織也有富有成效的合作。如在全國人大、民政部的直接領導和監督下,卡特中心、美國共和研究所、福特基金會等,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啟動了“中國村民選舉項目”、“規范村委會選舉程序項目”。美國共和研究所是第一家介入中國村民選舉的外國非政府組織。卡特中心通過民政部建立了與70多萬中國村莊接觸的網絡,并與其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圍繞項目進行了積極合作。這些組織根據我國政府意愿,就有關選舉法律和選舉技術方面發揮了專家作用,在推進我國村民自治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各級黨和政府領導機關,首先需要變革觀念、調整思維,正確認識非政府組織發展對于行政體制變革的關鍵作用,自覺將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兩者之間的關系,由“領導”變為“引導”,由“管理”變為“服務”,由“限制”變為“發展”。以優良的制度、恰當的監管、周到的服務,促進和幫助非政府組織在我國規范、健康和快速發展,使其成為我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生力軍,進而為我國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體制的建立創造公民社會基礎。
來源:《理論前沿》20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