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新的變化
在世界新軍事革命中,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是:打仗和準備打仗的軍隊搞軍民一體化最積極。在這方面,美國跑在前頭,英國、德國、日本緊隨其后,俄羅斯也邁出很大的步伐。在美軍太平洋總部作戰指揮中心大廳,懸掛著一條醒目的橫幅:“挑戰就在眼前,今夜準備戰斗”,在作戰需求牽引下,美國加快推進武器裝備研發制造的軍民一體化進程。俄羅斯也加快改革和融合:一方面改革指揮體制,把原先的11級指揮體系精簡為聯合戰略司令部、戰役司令部和旅的3級指揮體制;另一方面進行軍隊社會化改革,把后勤部與國防部裝備總局合并為物資技術保障機構,將277個后勤基地和倉庫整合為34個保障基地,實施通用后勤保障。
歷史發展一再表明,科技創新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具有先導性作用。新技術革命和新軍事革命相繼發生后則出現了一個全新變化,正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在第二次浪潮的年代,美國的軍事技術以閃電般的速度發展,并將一個個革新推廣到民用經濟中去。今天,角色顛倒過來了,第三次浪潮經濟節奏加快,民用部門的技術突破更快,并向國防工業推廣。”基于這種變化,美國等世界新軍事變革先行國家已經逐漸放棄按照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產業劃分的傳統方法,而代之以“作戰效能”的資源整合,并及時調整戰斗力生成模式。美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有約50個主要軍工供應商,到2002年已整合成為5個高度集中的跨軍種、跨平臺的主承包商,即波音、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雷神和通用動力。
一個重要的領域
當前,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已經涉及國家和軍隊的戰略層面,特別需要打破軍民界限,在整個國家利益平臺上整合各種重大利益關系。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較順暢地突破軍民深度融合的瓶頸,其體系作戰能力生成之所以能步入穩定、持續發展的“快車道”,國家層面的立法促進與強力助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把改革的內容、機構職責劃分、權力分配、工作機制等固化到法律條文中,避免互相推諉、互相扯皮等現象的發生,為戰斗力生成掃除一系列體制性障礙。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必須以體制強勢理順各種涉及軍民兩大體系互動的諸多重大利益關系,使軍民融合成為推進現代戰斗力生成的強大推動器。
新型作戰能力建設涉及戰略預警、戰略投送、信息攻防等方面,是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關鍵所在。當前,西方軍事強國紛紛超前部署,依托國家經濟科技實力,在發展新型作戰能力上不遺余力,積極搶占國際軍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2009年出版的戰略規劃,其新增的研究技術和項目,大都是新型作戰能力建設的重點領域。比如,“國家網絡靶場”“藍色激光器”“網絡跟蹤計劃”“快眼”計劃等。俄羅斯提出“網絡軍控”,英國高揚“網絡主權”,德國大量招募網絡精英。面對日趨熾烈的新興的作戰領域的角逐,我們必須以前瞻的戰略眼光、全球的戰略視角,創新戰略制衡手段,發展新型戰略懾止力量,努力掌握新興作戰領域的競爭主動權。在諸多新型領域中,推進信息建設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尤為重要和迫切,因為實現了這個融合,就能夠把國家信息化建設與軍隊信息化建設統一起來,大幅提升信息獲取、信息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對抗等能力。進一步看,以更為廣闊的軍民融合思路,加快新型作戰力量的生成,必須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由重點領域向全要素、全方位融合轉變,由淺層次的軍民結合向軍民深度融合轉變,由軍民底層分散對接向軍民頂層統籌設計轉變,由軍民單向流動向軍民雙向互動轉變,逐步形成“軍事需求主導、市場經濟主供、體制機制主控、軍民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特邀嘉賓 國防大學教授 姜魯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