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拉美國家的教訓及根據我國自身的客觀情況,當前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主要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繼續依靠出口和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受到制約,收入差距擴大引發的國內需求不足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因而收入差距擴大已成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一、低收入階段的經濟發展方式受到挑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00~2011年,我國人口從12.67億增加為13.47億,GDP從99214億元增加為471564億元,人均GDP從1000美元增加為5414美元。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諸如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低收入階段的經濟發展方式受到嚴峻挑戰。
1.凈出口萎縮,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限
從2008年以來我國貨物貿易凈出口額逐年下降,凈出口在GDP中所在的比重自2008年的8.8%下降到2010年的3.98%。而在服務貿易 市場上,2011年我國出口1821億美元,進口2370億美元,處于貿易逆差的位置。因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
結合目前國際形勢,我國出口逐年萎縮的原因在于:
第一,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自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 的連鎖效應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停滯不前,進一步引發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國外市場需求萎縮且貿易摩擦頻發,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我國出口受到影響。
第二,受要素價格上升及人口紅利減弱的影響,產品成本升高導致“中國制造”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要素價格上漲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國際原油和鐵礦石價格上漲,引起輸入型通貨膨脹。隨著我國“世界工廠”戰略目標的推進,對資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多,2000年我國進口原油占國內石油消費總量的43.3%,到2009年已上升到66.8% ,這意味著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隨著石油消費在總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的上升 ,原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肖明智 等(2012)研究表明國際原油價格每上升1%,引起消費價格指數(CPI)上升0.181%,工業品出口價格指數(PPI)上升0.546%,國內出口減少0.30%。我國50%以上的鐵礦石源自進口,2010年6月~2011年6月,鐵礦石價格上漲19.9%,近5年鐵礦石漲幅達600% 。原油和鐵礦石價格上漲已成為我國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第三,勞動力成本上升。2009年我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8199元,2010年為20759 元,2011年為24556 元,年平均增長16%,扣除物價因素工資增速仍高于10%。工資的較快增長引起產品成本普遍上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市場競爭力下降,引起出口萎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