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做客人民網
點擊進入 李君如專欄
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告訴我們,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記者就此采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教授。
記者: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作了哪些嘗試和探索?
李君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提出來的,我們研究他的思想脈絡的時候,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完成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后,毛主席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原來學習蘇聯的經驗中建設社會主義的這套辦法,同中國的國情不完全相適應,他提出來要“以蘇為鑒”,既重視它的經驗也重視它的教訓,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講這段歷史時指出,毛澤東同志成功地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為我們今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寶貴經驗是正反兩方面的,正面經驗就是從實際出發,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發展經濟的正確道路。反面教訓就是,一旦我們頭腦發熱,超越階段發展,搞“以階級斗爭為綱”,就要走彎路。理論準備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形成。比如《論十大關系》中蘊涵的思想,比如毛主席提出我們可能現在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物質基礎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起來了,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建起來了。
記者:1978年,中國道路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關頭,鄧小平是如何帶領中國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
李君如: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后,小平同志就在考慮未來中國的路怎么走。1978年下半年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盡快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要集中搞建設,要發展科技,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起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的雛形就出來了。小平同志是堅持實事求思想路線的革命家,他堅持從實踐出發來總結經驗,從人民的實踐出發來支持人民的創造,他的理論探索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他抓了兩件事情,一是支持農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了農村改革,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仗打響了。第二,他跟廣東的同志商量,怎樣在東南沿海開一個窗口,就是搞一個特區,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管理方法,搞了四個經濟特區。改革和開放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把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轉化為一種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轉化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目標,但是沒有全面完成小康指標。2003年暴發“非典”,把我們的不足暴露出來,比如社會建設滯后。在這一背景下,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從新世紀新階段新的特征出發,提出許多新的思路,這一新的思路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以人為本。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它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又來自何處?
李君如:在我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社會潛在的或者說內在的生機和活力激發出來。第二個特點,就是把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主體,把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重新激發出來。第三個特點,它是一個不斷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能夠不斷地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不斷適應人民的新要求和新變化。第四個特點,是能夠使公平正義得到實現。第五個特點,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本報記者 李亞彬)
(為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果,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江蘇廣電總臺制作了40余位首席專家解析社會熱點問題的系列訪談節目《時代問答》,每周二在江蘇衛視播出。本文根據節目內容整理。)
更多內容>>>歡迎進入【理論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