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潮”源于黃金價值提升
是抄底,是盲目跟風,還是合理的投資需求?是買是賣,還是持幣觀望等待?與驟然下跌的國際金價相比,老百姓似乎更關心眼前的實物黃金“搶購潮”。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市場對黃金對抗風險功能的認識日漸提高。”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張炳南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金價大幅下調,在半年內從每盎司1030美元下調到680美元,但投資者醉心于股票等泡沫資產,并未把黃金納入自身資產組合的規劃。相比之下,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與深化,以及通脹壓力的持續,投資者對黃金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逐漸增強,而此輪黃金搶購正是這種意識最充分的體現。“許多投資者在找機會購入更多黃金,此輪下跌無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與此同時,各國經濟體也在持續買入黃金。2010年,各國央行對黃金的投資方向由20年持續凈賣出改為凈買入;2012年,各國央行總購金量達到30年來最高值。
對于國內近期“搶金潮”,張炳南認為“是件好事”。“藏金于民是中國長期要做的一件事。我國人均實物黃金擁有量為6克,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4,民間藏金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搶購黃金說明老百姓對黃金安全性和抗通脹功能的認可,表明了黃金在人們心中的價值。”
同時,這也反映出國內老百姓投資渠道相當有限,缺乏豐富而安全有效的投資方式。
那么,消費者到底應不應該購金呢?“消費者如果跟風去買黃金,看別人買了我也買,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張炳南認為,老百姓要科學規劃自己的投資組合,“一般來說,黃金占家庭可投資資產的1/10較為適宜,如果低于5%,則有必要適當增加黃金投資占比,逢低買入是明智的選擇。“不要太過糾結于一時價格的漲跌,關鍵要長線持有,使其成為科學配置家庭資產的一部分。”張炳南建議。
在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看來,搶購黃金是一次中國老百姓集體的投資選擇,是正常的投資行為,是中國消費者投資意識的真實反映,市場無須過度解讀。她建議消費者莫要盲目參與黃金期貨等風險較大的投資交易,普通老百姓購金也要量力而行,“必須意識到,黃金價格大幅上漲已經不太現實,期待投資黃金獲得暴利的心態要放棄。”
事實上,隨著5月2日國內黃金期貨和現貨金銀全線收跌,以及小長假結束,假日效應消退,商家中的“淘金客”明顯減少,消費者開始觀望。
更多內容>>>歡迎進入【理論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