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明:國務院改革“四位一體” 選擇“三條路徑”《人民日報》
好的設計不會自動實現——從國務院機構改革看政府職能轉變之三《人民日報》
【獨家解讀】遲福林:“大部制”改革有利于扼制“體制性腐敗”
【獨家解讀】遲福林:未來行政體制改革——放權、分權、限權
【獨家解讀】汪玉凱:國務院機構改革重視民生 強調權利下放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 萬鵬)《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在3月14日獲全國人大批準,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將正式啟幕。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熊光清教授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行政體制改革無疑是今年“兩會”的亮點和熱點,是邁入“深水區”改革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一步。此次行政體制改革秉承了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特別是結束了鐵道部的歷史,將其職能分拆,實行鐵路政企分開,這表明,此次改革的決心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
熊光清指出,大部制的優點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這在這兩次機構改革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兩次改革都對職能重疊和交叉的部門進行了調整和重組,可以說,此次改革是 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他談到,如果我們回溯的時間更長一些,就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到,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從1982年開始,每隔5年進行一場行政體制改革,到現在這一次,已經是第7次。應當說,行政體制改革采取漸進策略,每次改革的重點不完全一樣,每次前進一小步,積累起來成就了一大步。僅僅從數量上看,1982年起初改革時,國務院各部門共有100個,到目前只有25個。同時,各機構專業化程度明顯提高,角色分工更加明確,其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也更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需要,已經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特別是,政府的運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成為政府運作的基本要求,領導人的指示、條子、批示,上級部門的紅頭文件等,雖然仍然能發揮作用,但制度性的法律法規更具權威性。
熊光清教授認為此次行政體制改革有“三個有助于”:
此次行政體制改革有助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領導集體在反腐敗和轉作風上,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不過,在制度變革方面,此次機構改革是第一次重要改革。應當說,行政體制改革本身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此次機構改革必然觸及中央與地方關系、政企關系、黨政關系、權力配置與平衡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政治體制改革所涉及的核心問題,在機構改革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革,對于政治體制改革無疑可以起到推進作用。同時,行政體制改革的經驗也可以為政治體制改革所借鑒。行政體制改革堅持漸進策略,通過較長時間的改革積累,終于達到了一定的階段性目標,并構成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大成就。我們相信,經過較長時間漸進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同樣也可以取得重大成就。而采取貿然突進和大進大落的激進策略,風險非常高,甚至難以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