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閱讀提示
10年前,當7所高校被確定為自主設置本科專業試點時,何時全面放開的懸念已然鋪展。10年后,改革的“靴子”終于落地。在教育部近日頒布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除了國家控制布點專業(62種)和目錄外專業,其余444種目錄內專業的設置均可由高校“自己說了算”。
行政枷鎖的重量終于減輕,擁有難得的自主空間后,獲權的高校卻將面臨用權的抉擇。學術與市場的天平上,本科專業的設置該往哪里添砝碼?升級與提格的誘惑下,各地高校又該如何抉擇“加減法”?
規定“打折”?
“行政拍板”大行其道,專業新設流程粗糙
一個新專業的生成,要經歷怎樣的流程?
翻開教育部剛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其中對于高校設置專業的條件、程序等作了詳盡的規定。而參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試點高校的流程,通常包括院系申報、專家組論證、學術委員會審議、教務部門審核、主管校長或校長辦公會批準等步驟。
不過,紙面規定卻充滿“打折”的可能。“試點的7所大學都是控制本科規模的重點高校,近些年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因此在設置本科專業時十分謹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坦言,目前開設新專業訴求較多的是二本三本院校,在升本提格、經濟利益或高校政績的刺激下,可能會導致專業設置的盲目和隨意。
2010年,教育部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短短一個多月,申報的新專業總數竟然超過1130個,某所地方高校一次性就申報了10個新專業。從申報材料來看,一些高校對擬開設的新專業既無科學規劃又無足夠師資和相關教學條件,甚至只將原有專業換了個時髦“馬甲”。
“在不少地方高校,專業設置這個我們看來很重要的問題,并沒有什么嚴格的程序和嚴肅的論證,更難有什么調研和訪談。”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直言不諱,有些高校想辦個新專業,只是教務處長或教學副校長點頭就可以,或者個別領導找幾個人簡單商議一下就直接決定。
之前有教育部官員稱,教育的事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尤其在中國高校“官本位”意識仍然濃厚的背景下,很多人不免擔憂:高校專業設置權放開后,會否因“行政拍板”而導致進一步結構性失調?
“如果沒有配套措施的跟進與支撐,單方面放開高校自主權,當然會出問題。”熊丙奇將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視為放權后高校的前進路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到現在還沒有法學和商科專業,就因為教授委員會不同意設立。能否破解‘行政拍板’難題,就看制度是否到位。”
“指針”走偏?
多做加法罕做減法,高校發展趨向同質
“我在工科大學讀了4年的行政管理,感覺就像在麥當勞買了碗牛肉拉面。”剛走出校園的小魏,談及自己的專業頗為無奈。她所就讀的江蘇某高校,前幾年增設了不少文科專業。以小魏的感受,多數新專業的質量“令人失望”。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高校新增或調整的本科專業為1850個。相比于旺盛的增設專業需求,同年全國范圍內撤銷的本科專業數量僅為32個,而在2006—2011年,每年撤銷的專業數量都在這個數字之下。
多做加法,罕做減法,傳統審批制未能把控住的專業規模盲目擴張,曾是教育部對“放權”的最大擔憂。
“如果不給高校自主權,就沒有機會讓其變為理性、自覺的學術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易劍東認為,目前高校專業設置存在的“撒胡椒面”、“千校一面”等亂象,問題不在于放權,而在于專業設置標準的偏差與高校自身定位的迷失。
“985、211高校培養基礎性、學術性、綜合性人才,二三本院校培養較高級別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培養一線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有專家表示,高校在設置專業時,首先要考慮這種差異性。
2011年末,教育部將就業率與專業設置掛鉤的一紙文件,曾引發軒然大波。“唯就業論”的評價指標,被批評為“高校教學的功利傾向與學科調整的實用主義”。如今教育部將專業設置權下放,希望通過此舉“優化專業結構,辦出高校特色”。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鄭志明看來,專業設置標準若要不走偏,取決于高校“頂層設計”是否具有前瞻性,“要將專業設置納入人才培養的整個體系中,系統考量招生、培養等多個環節。”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