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8日08:1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五)深刻理解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
展開來說,就是要深刻理解我國未來發展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實踐勇氣,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使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經常有人提出改革開放會不會變的問題。近年來,由于社會生活出現一些復雜現象,一些人對改革開放滋長了懷疑情緒,甚至否定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社會上和干部隊伍中也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改革疲勞癥”,有的人說是“摸著石頭不過河”。改革開放還能不能繼續堅持下去?已經成為國際國內很多人擔心的問題。
面對這種擔心,十七大堅定有力地表示:“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2008年,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的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要求:“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三個“不”,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反響。
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立場非常堅定、態度非常鮮明。
胡錦濤總書記還進一步分析:“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因此,“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信心、砥礪勇氣,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在這次的“7.23”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再次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思想極具針對性、指導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實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不少消極、負面甚至腐敗的現象。對此,要科學分析產生的原因,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但是決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在新的十字路口,全黨全國必須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堅持改革方向,防止任何“精神懈怠”的現象。要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用科學發展和深化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有同志對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于改革開放的態度和要求做了一個不一定準確但比較形象的概括:鄧小平時期是“不爭論”;江澤民時期是“不動搖”;胡錦濤時期是“不折騰”。進而,大家對未來的希望是:“不停滯”。我們感覺,現在很多同志最大的擔心是怕改革開放出現“停滯”。希望這種“停滯”的現象不要出現。
(六)深刻理解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和政策舉措。
展開來說,就是要深刻理解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積極投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
每次黨代會,都要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事業。”在這樣又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我們當然更要全面分析和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胡錦濤總書記在“7.23”講話中分別論述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建設的基本政策、重要舉措和基本要求。五個方面構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體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先后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作出了規劃和部署。
1986年9月,十二屆六中全會在《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1987年,十三大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認為,這就是一個根本的戰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強調:“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
1991年,江澤民在建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系統地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1997年,十五大進一步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十七大與過去黨代會的報告相比,專門增加了一個社會建設部分。十七大還第一次使用了生態文明的概念,使三個文明發展為四個文明。
四位一體的布局,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精神,促進了各方面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隨著這個總體布局的展開和形勢的發展,有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新的研究。
作為總體布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建設。但說到文明,則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目前的四個文明與四個建設還不對應。那么,社會建設有沒有一個社會文明相對應?而生態文明有沒有一個生態建設相對應?
十七大之后,我們更加強調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慮到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生態建設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有密切的關系,但還不能簡單地認為有經濟建設就能包括生態建設了。所以,這次,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進一步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這是一個重要的新論斷。同時,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充分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據此,我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應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并列起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一部分。
如果把生態建設納入總體布局、并把幾個建設與幾個文明全部對應起來,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似乎就不是四位一體而應該是五位一體了。
(七)深刻理解黨的建設的部署和要求。
展開來說,就是要深刻理解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的任務要求,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面向未來,能不能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能不能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能不能成功解決各種復雜問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能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關鍵依然在黨。
胡錦濤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這是對以往成績的肯定。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四個考驗長期、復雜、嚴峻,四個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所以,總書記的講話分析:“新形勢下,黨所處歷史方位和執政條件、黨員隊伍組成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外部的風險前所未有,黨的建設方面特別是黨員、干部隊伍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面向未來,能不能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至少有較大程度的改觀,關系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關系黨的執政地位。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同時,一定要在切實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上下功夫。
未來的黨建如何布局?總書記講話指出:“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要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理想信念,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積極發展黨內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堅定不移反對腐敗,自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五大建設,一如既往。最后的七句話,點出了具體七個方面的工作和要求。
我們希望,未來的黨的建設能夠取得進一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