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
2025年01月06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
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的改革任務,指出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我們要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促進就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優先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就業優先的理念根植已久,從積極就業政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新時代就業工作規律的認識,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優先之路。
從積極就業政策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我國就業政策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建立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到2008年升級擴展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政策體系和內容不斷充實和完善。相比其他國家,我國積極的就業政策更具綜合性、集成性和創新性,不僅關注勞動力供給側,而且關注勞動力需求側,還增加了社會政策、社會公平等內容,是對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的探索。
從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到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積極就業政策。特別是在應對新冠疫情沖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就業優先政策全面實施,政策工具箱不斷豐富,積極就業政策已經升級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就業優先政策的實施,表明就業優先不僅是目標,還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國就業理論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新時代就業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主要包括:堅持黨對就業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堅持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堅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堅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優先之路既體現在黨對就業工作一以貫之的重視上,又體現在不斷深化對就業工作規律的認識而形成的這“九個堅持”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新時代我國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們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城鎮就業人數由2012年的3.7億人增加到2023年的4.7億人,就業結構不斷優化,人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更加有力,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堅持就業優先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永恒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要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充分就業,就要千方百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擴大就業容量。充分就業又是高質量的,就是要增強就業的適配性穩定性,穩步增加勞動者工資性收入,維護勞動者權益,提供更加可靠的社會保障。我們必須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把促進就業作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充分認識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意義。
堅持就業優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業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重點群體就業難題十分突出。必須堅持就業優先,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放在宏觀政策優先位置,正確處理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關系。
堅持就業優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業是勞動者創造財富的源泉,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是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的基礎,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但從國外的實踐看,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就業增長,必須使宏觀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有效協調。實現人口規模巨大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就業優先,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使人人都能通過勤奮勞動投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
堅持就業優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根本在于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根源,勞動力是最活躍的、最具創造力的生產要素。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勞動者才能與生產資料更好結合起來進行物質生產,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1年,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如何把巨量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科技創新動力,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通過就業實現人力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只有堅持就業優先,加快培養塑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人才支撐。
堅持就業優先是在人口大國解決就業難題的現實需要。從勞動力供給端來看,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勞動力大國,有14億多人口、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城鎮新成長勞動力仍高達1500萬人。從勞動力需求端來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多重壓力,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新就業形態涌現,靈活就業增多。勞動需求的快速變化和日趨多元讓“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的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只有堅持就業優先,不斷夯實就業優先政策,解決好結構性就業矛盾問題,才能有效破解人口大國的就業難題。
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當前,就業工作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穩增長、穩就業的壓力始終存在,人口發展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以及經濟數字化轉型等趨勢對就業的影響逐步加深,提升就業質量已經成為勞動者的迫切愿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
夯實基礎,提高經濟發展的就業帶動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要以擴大就業為前提。繼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積極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充分考慮產業發展與勞動力資源的供需匹配程度。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持續挖掘新就業機會。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目標優先的宏觀調控機制,建立重大投資、重大政策、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影響的評估機制,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體系。
補齊短板,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難題。解決“有人沒活干”,要從破解“有活沒人干”入手。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強化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破除妨礙勞動力與人才流動的戶籍、地域、身份、性別等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規范化體系化建設。另一方面,著力提升就業質量、增加崗位吸引力。健全勞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抓住重點,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難點也是著力點。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強化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吸納重點群體就業、促進重點群體自主創業。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加強就業觀念引導,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加強勞務品牌建設,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增收。完善就業援助制度,為失業人員特別是困難人員提供全面、便捷、高效的再就業服務。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效能,構建重點群體清單化服務模式,健全兜底幫扶體系。
守住底線,防范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加強就業形勢研判,完善就業失業統計監測調查體系,持續開展跟蹤監測和動態分析。在援企穩崗、就業幫扶等方面做好政策儲備,制定失業保險與再就業政策措施相結合的專項預案。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數字技術、低碳轉型等對就業的影響,放大就業創造效應,減弱就業替代效應。建立跟蹤研判和協同應對機制,構建不同行業之間、不同業態之間的轉崗機制,切實守住不發生規模性失業的底線。
(作者系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