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黃佳彥
2024年08月28日14:5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涉農高校作為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應提高政治站位,積極對接強農需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課程建設,培育更多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新時代青年。
深化認知,構建知識體系
正確的認知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石。唯有深知農業,方能熱愛農村與農民。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從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國情出發,進而幫助學生從“新農人”的自我定位中明確人生方向,解決“學農不知農”的問題。
要加強對國情的認知。全面把握農業農村的實際情況,既是培養學生學農知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必要前提。應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緊扣“三農”主題,將國情與農情的通識知識融入新農科人才的知識體系,開設具有農業特色的核心通識課程,強調農耕文明、鄉村振興等內容,通過學習和實踐深化對國情與農情的認識;要加強對自我的認知。涉農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三農”工作隊伍。通過組織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科技推廣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深入農村、貼近農民、接觸農業,增強涉農高校學生的自我認同,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與自身成長緊密結合,明確人生目標,激發奮斗動力。
豐富情感,厚植“三農”情懷
情感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終極目標的必經之路。若農業學子缺乏對“三農”的真摯情感,便難以深入學術,成為真正的專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應著重從服務“三農”的價值追求和職業向往兩方面,培養學生的深厚情感,實現共情與共鳴。
要引導學生在情感上找到“愛農”的價值歸屬。將“三農”元素融入教育全過程,結合專業知識和鄉村實際,運用農耕文明啟迪學生心靈。借助鄉村振興的“大思政課”,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從情感價值層面真正認識農民的重要作用,將個人選擇融入時代發展中,使“三農”情懷深深扎根,將投身鄉村振興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要引導學生在職業上找到就業方向。加強服務“三農”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服務相結合,將職業生涯規劃與“三農”發展緊密結合,以鄉村振興為職業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增強對鄉村振興職業前景的信心。鼓勵大學生樹立扎根“三農”事業的職業價值觀,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雙向激勵,注入內生動力
強大的內在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核心。有效的激勵能夠激發學生“強農”的共鳴,調動“興農”的積極性,構筑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內生動力機制,進而加強學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奮斗的內在動力。
通過愿景激勵,引領學生肩負強農使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鄉村振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要引導學生投入到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中,鼓勵他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從而激發他們在鄉村舞臺上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通過榜樣力量,激勵學生擔當興農責任。挖掘校史中服務“三農”的先進人物,提煉當前師生投身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的典型事跡,打造校內先鋒示范群體。通過生動講述這些先進人物和事跡,發揮榜樣作用,激勵學生以前輩為榜樣,肩負起興農報國的時代責任。
彰顯擔當,踐行知行合一
教育不僅在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活動來深化學生的理性認知、情感認同和意志信念。我們須在實踐中提升學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能力,并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行動。
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構建根植于“三農”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促進,形成育人合力。同時,從社會各界選拔優秀人物,構建一支專兼結合的兼職教師隊伍,進一步完善“大思政”格局,確保“大思政課”的有效實施;注重堅持課程學習和鄉村實踐相統一。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優化教育教學實踐平臺,使學生通過產業調研、技術推廣、規劃設計等活動,深入體驗農業農村發展的廣闊天地。這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三農”發展的認同感、接受度和踐行力,還能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將成果凝結在農民的收獲中,讓青春在強農報國的實踐中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研究基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