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4日10:2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苯衲耆珖鴥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布置下這么一個題目。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國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形成了哪些經驗和啟示?應當從哪些方面深化文化經濟研究?本期理論圓桌會集納專家觀點,與大家一起學習。
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逄錦聚指出,從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看,經濟發展決定文化發展,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反映,又顯著影響社會經濟發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前進。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論述,是理解和把握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基本原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可以分為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先進文化對經濟發展起正向的、促進的作用,落后文化對經濟發展起阻礙的甚至破壞的作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院長馬峰提到,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認識逐步加深。一方面,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道路;文化的物質形式或者說文化產品像一般商品一樣具有經濟屬性。另一方面,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人的因素,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作用;經濟發展不能唯指標化、唯數據化,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先進文化與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就會極大提高勞動力素質,拓展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人類改造自然、創造財富的能力。蘇州大學特聘教授任平認為,文化與經濟好比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從世界歷史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往往會推動文化發展,同時文化也會“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活動之中,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從唯物史觀看,經濟與文化之間存在著決定和被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這為我們進一步考察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提到,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大致包括三個層面:在宏觀層面,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表明,經濟是基礎,文化發展總體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但也有能動的反作用;在中觀層面,現代文化產業研究發現,文化產品和服務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市場價值;在微觀層面,針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文化建構以及文化環境對經濟主體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一定社會的文化環境總是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產生著同化作用。【詳細】
逄錦聚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取得了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深化了對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任平提出,我國在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許多經驗啟示,擇其要者有以下幾點:一是文化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繁榮發展提供深厚底蘊。二是更好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需要不斷深化對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互促共進機制的認識和把握。三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馬峰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形成了豐富實踐經驗。一是文化與經濟交融共生,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二是文化與經濟相互賦能。三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功能作用日益凸顯。魏鵬舉提到,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看,思想文化增強經濟活力,經濟繁榮促進文化自信自強。我國之所以能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以思想文化的力量激發全社會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勤勞節儉的優良品德。同時,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也增強了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自信,提振了國內文化消費和國際文化貿易。【詳細】
馬峰提到,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實踐日益豐富,也推動了相關學術研究。一是緊跟文化經濟發展加強實踐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文化產業集聚、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消費、國際文化貿易等。二是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研究視角。三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得到加強。逄錦聚認為,近年來,我國文化與經濟交叉融合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理論研究方面,界定了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文化經濟的范疇,闡釋了文化經濟的特點及其與文化事業的區別與聯系,闡釋了發展文化產業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關系;等等。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引導促進文化消費、重視擴大文化出口等方面的思路措施。學科建設方面,提出文化經濟學的范疇,初步構建文化經濟學的理論架構;部分高校開設文化經濟學的相關課程、編寫文化經濟學的教材、試辦文化經濟學的專業。魏鵬舉提及,當前,文化經濟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圍繞文化經濟化的特征、趨勢等方面展開分析,集中體現為文化產業研究。二是用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分析相關文化現象。任平提出,學術界在考察不同文化經濟形態的基礎上加強概括和總結,初步形成了若干學術成果,主要包括:明確了文化經濟研究要從總體上考察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探尋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互相促進的特點,形成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明確了文化經濟研究要重視人的因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在深化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案例研究,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實踐支撐。【詳細】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深化文化經濟研究,可以從哪些方面、哪些領域著力?
馬峰指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深化文化經濟研究,首要的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指導文化經濟研究。其次,要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著力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文化與經濟內在聯系、協調發展的特點與規律。第三,要立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圍繞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深化研究。逄錦聚提到,加強文化經濟研究,需要在以下主要領域和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中有關文化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二是加強對當代中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實踐經驗的總結。三是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相互促進相關內容的挖掘和闡發。四是加強對國外文化經濟發展狀況和經驗的研究。五是對文化經濟學相關范疇進行界定。六是總結和提煉文化經濟運行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以此為基礎構建系統學說。這需要多學科聯合攻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任平認為,以學術界已經取得的成果為新的研究起點,未來可在以下幾方面加以推進: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的摒棄和超越,在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推動和深化對文化經濟的研究。二是著力總結和概括文化經濟學的本質內涵、基本特征、歷史成因、主要功能和內在規律等,在科學化、系統化、體系化上著力。三是考察文化經濟形態的成功案例,從實踐研究中總結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啟示,不斷深化對文化經濟運行規律的認識。四是對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相互轉化和促進的關鍵環節、必由路徑、基本特征、主要功能、運行規則等方面加強研究,為理論創新和創造奠定基礎。【詳細】
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加強文化經濟理論建設,更好為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學理支撐?
逄錦聚提及,在新時代加強文化經濟理論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人類文明成果,促進經濟學與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歷史、法律等學科交叉融合,建設立足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經濟學。魏鵬舉認為,在新時代加強文化經濟理論建設,要堅持“兩個結合”,運用好“六個必須堅持”的立場觀點方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經濟學范式;要聚焦文化經濟形態加強田野調查,從中獲取新鮮經驗并加以總結和提煉;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文化經濟學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馬峰提到,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經濟學。一是融通研究資源,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滋養,吸收借鑒國外有益研究成果,加強中國特色文化經濟學的學科建設。二是夯實研究根基,著眼于體系化、學理化建設,構建起理論性、實踐性、民族性、時代性兼具的文化經濟學學術體系。三是堅持守正創新,突破西方文化學和經濟學的術語、概念、理論、范疇等局限,及時研究、提出、運用具有中國本土特點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提出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經濟學話語體系。【詳細】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