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08: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動。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就必須有一定形式的社會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管理地位日益重要。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4億人口、經濟社會加快轉型的國家,社會管理任務尤其艱巨而繁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營造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為形成和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順應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創新。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再到黨的十七大強調健全社會管理格局和基層社會管理體制,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管理的認識不斷深化。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我國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不斷推進社會管理同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究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著力推進社會管理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明確提出“社會治理”這一重大命題。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然是一字之差,卻是黨的執政理念和政策思路在社會領域的一次全面提升,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反映的是黨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認識的深化。
適應“社會治理”這一變革,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在行動理念上,要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在行動主體上,要從過去政府一元化管理體制轉向政府與各類社會主體的多元化協同治理體制,推動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行動取向上,要從管控規制轉向法治保障,順應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以法治精神為引領,以法律手段破解難題,以社會治理法治化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這里的關鍵,是正確處理社會治理過程中一些基本關系。一是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要把廣大人民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使人民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利益得到有效維護,唯有如此才能從源頭上實現社會的長期和諧穩定。二是處理好社會活力和社會秩序的關系。社會發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的。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放得太開、波濤洶涌,要重視疏導化解、柔性維穩,發動全社會共同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在更高層面上實現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的相對均衡。三是處理好法治德治自治之間的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基層自治過程中,要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以法律為基準,發揮好鄉規民約、市民公約等的規范作用,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最終實現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相互促進。
(注:本文系該書第十一章第三節部分內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