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勛
2021年03月24日14:44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筆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下簡稱全會)在北京召開。當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人民溫飽亟待解決,國家發展百業待興。黨內外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
全會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及時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時期。此后,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開展改革試點到逐步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從興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乃至建設自由貿易區,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開放為國家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從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規模擴大近100倍,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經濟發展奇跡。按照目前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7萬億美元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7%左右。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7億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實現了持續增長。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全民參保。人均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65.9歲提高到2020年的77.3歲。
綜合國力持續增強。2020年,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持續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高速鐵路營運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5G終端連接數均居世界第一。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社會生產力水平邁向新臺階。
總結全會開啟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開放全面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狀況,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從全會作出改革開放重大決策至今,我國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都發生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今天,中國同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回顧42年前的這次重要會議,可以發現,改革開放是由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和觀念突破開啟的。此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實事求是,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相互促進。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踏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征程,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從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現實階段出發,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科學論斷,打破了禁錮人們頭腦的傳統思想,為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思想依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淵藪。黨的十四大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開拓了思路,我們在市場經濟、所有制關系、資源配置方式、宏觀調控模式、收入分配和對外開放等領域都取得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在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預期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對經濟形勢作出科學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正確決策,成功駕馭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石建勛,系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專題 |
· 網評精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