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2日08: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編者按:2020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式,主要是從增加有效制度供給、增加有效技術供給、增加高質量產品供給方面著力。
第一,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給。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有沒有活力和動力,關鍵在市場主體。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關鍵在深化改革,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經濟結構的調整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釋放經濟主體的活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的精神,全面完善產權、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政府要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快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形成競爭性市場體制。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干的就讓企業去干。
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第二,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有效技術供給。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所謂“全要素生產率”,通常也叫作技術進步率,是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指標。從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著眼,立足于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就是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各國的創新實踐表明,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最活躍的創新單元,政府需要為企業從事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增加有效技術供給。
一是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四是完善風險投資體系,發揮金融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創新中的支持作用;五是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產業升級,發揮創新驅動在提高企業供給質量與效率方面的引領與支撐作用。
第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增加高質量產品供給。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因此,強調供給結構的調整,并不意味著忽視需求。相反,下一階段的供給結構調整,必須圍繞消費需求的轉型升級而展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告別了短缺經濟,居民消費結構出現新一輪升級轉換,更多轉向“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我國經濟進入消費主導型的時代。如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空間所在。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定國內有效需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要努力滿足最終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能力。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投資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擴大投資的重點在于加大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注:本文系該書第八章第二節部分內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