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9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上一項重要議程是聽取關于慈善法草案的說明。此前,這項草案已經兩次審議。如果拉開時間長度來看,從動議、考量,到修改、審議,中國為慈善立法可謂“十年磨一劍”。
自古以來,中國人做事講究“時勢”兩個字。“勢”是大勢;“時”是時機。做事情,一要看清大勢、順勢而為,二要抓住時機、因時而動。中國制定慈善法這個具體立法動作的背后,就體現出對大勢的清醒認識和對時機的準確把握。
首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指引下,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破解問題,已經成為常態。當前,中國的慈善事業、社會中的慈善活動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2006年社會捐贈額不到100億元,現在這個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元,10年增長逾10倍。與此同時,慈善事業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比如傳統捐贈多是捐款捐物,現在出現了捐時間、捐服務;過去常常是單位號召捐助,現在出現了網絡捐贈、慈善眾籌。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透明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近幾年來有關慈善事件引發的輿情可以看出,慈善組織本身不透明的運作、褻瀆慈善的行為和言論,都不被社會容忍。這種新的社會矛盾,在客觀上吁請制定法律來調整。從2008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相關議案27件、建議29件。到今天慈善法進入審議程序,中國制定慈善法正當其時。
其次,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就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在“大扶貧格局”中,慈善事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慈善活動本身,從單個個體的意義上來看是扶貧濟困,從整個社會的意義上看,意味著社會財富從富裕階層往貧困階層的流動,而且會更精準地達到扶貧、脫貧的效果。有人將之視為“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在這個流動過程當中,不管對自然人、法人,還是其他組織而言,一部慈善法既能夠為慈善行為提供程序保障,也能起到鼓勵慈善行為的作用。因此,慈善法的制定無疑將助力中國在未來5年中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最后,十八大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逐漸融入中共治國理政的思路中。何謂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焙沃^“創造性轉化”?就是學古而不泥古,在繼承中揚棄。中華民族一直崇尚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有辦義學、義倉,臘八舍粥等慈善傳統。慈善法草案中的精神與內容,應該說就是這些優秀傳統的“創新性發展”。如草案第一章第七條將每年9月5日定為“中華慈善日”。這個日子的設立,就是從法律的高度,彰顯中華民族的慈善文化基因,弘揚中國人世代相守的傳統美德,進而豐富、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一部法律出臺,必須契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也必將推動形勢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審議中的慈善法,值得期待。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