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
畢吉耀: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詳細
近日,國際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引發各方關注。從我國來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唱衰中國的輿論也甚囂塵上。全面客觀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對增強發展信心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發達經濟體雖然整體形勢有所好轉,但仍普遍面臨“高失業、高赤字、高債務”的“三高”問題,經濟復蘇乏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趨緩,一些新興大國甚至出現負增長。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4%。基于這一基數,7%的年均經濟增速將帶來巨大的GDP增量,對全球經濟的帶動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新的動力加快形成>>詳細
從主要指標看,我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增長已連續兩個季度運行在7%,企穩的態勢比較明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多個月在1.2%—1.5%的區間波動,基本上很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如果不僅僅以速度看形勢,我們會欣喜地看到,當前我國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新的動力加快形成,農業形勢持續向好,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吧习肽,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至39.8%,為1991年以來首次低于40%,拉動GDP增長2.8%,比去年下降0.6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56.8%,比去年上升7.8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4%,比去年回升0.4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中國經濟需“針灸式”刺激 >>詳細
中國應當承認當前經濟出現的困難,承認進行艱苦政策調整的必要,中國經濟總體來說正在重組,不宜打亂這一正常狀況,而是應采用‘針灸療法’,在關鍵穴位進行調整刺激。鼓勵經濟參與者共同努力,才有望渡過這一難關。首先,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須大幅度下降,并發行一些長期的、有政府擔保的債券來支撐基礎產業投資和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其次,已規劃的投資須盡快按時落實,地方政府則及時給予激勵;再次,已宣布的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公布細節,盡快推出試點方案,讓投資者和社會經濟參與者看到改革落地的亮點。與此同時,應對中國經濟“闖關”成功抱有信心,中國在解決經濟問題方面有辦法、有武器,有彈藥。雖然近兩年碰到一些艱巨的調整任務,但前景仍然看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李佐軍:經濟新常態下更要增強“綠色定力” >>詳細
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換擋期,經濟下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環境保護確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影響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從短期看,影響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資對GDP增速的貢獻率下降、消費占GDP比重下降、出口降低等;從長期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開始出現、環境污染和生態治理任務艱巨、改革進入深水區難度加大等,都是影響我國經濟下行的因素。資源環境只是影響經濟下行的因素之一,并不構成主要因素。當前經濟下行主要還是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偏冷趨緊、企業檢修、工業品價格下降等市場因素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剝離的“兩張皮”,但在當前綠色發展的世界潮流下,將經濟與環保相結合的趨勢勢不可擋。
媒體:中國經濟具備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動力>>>>詳細
自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持續下行態勢,近期股市出現較大跌幅,人民幣也呈現貶值態勢,面對這些情況,國內外輿論界又有人開始唱衰中國經濟。其實,中國經濟固然出現與昔日高速增長反差明顯的下行態勢,股市與匯市也出現一些新情況,但是看經濟,既要看現實的表現,也要看發展的基礎和趨勢。中國經濟的基礎條件和基本面依然處于良好狀態,具備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中國經濟正經歷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與各國建立了密切聯系,形成了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也需要中國的格局。
媒體:改革有紅利 增長添動力 中國經濟仍值得世界期待>>>>詳細
近期,國內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印尼、馬來西亞、美國、歐洲等地的金融市場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共振”。于是,有質疑者便聲稱,中國已從向世界輸出商品變為“出口”經濟危機。專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影響力增強是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扮演重要角色的真實寫照,“波動外溢”更多是由于國際套利資本的流動,而非中國經濟本身。未來,在積極的宏觀政策與改革紅利的催化下,中國經濟將會涌現出更多新增長點,并創造出大量值得期待的商機。
應當看到,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并未出現也不可能出現斷崖式滑落。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們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制度優勢明顯,只要把握好,出不了大問題。
【本期編輯:萬鵬 宋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