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倪光輝 馮春梅 葛亮亮
引子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莊嚴時刻,天安門廣場上,抗戰老兵方隊率先駛過,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也接受祖國和人民的至高敬意……連日來,致敬抗戰老兵、緬懷抗戰英雄成為社會的熱點;英雄先烈的事跡震撼人心,英雄人物的精神催人奮進。不論是抗戰時期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還是和平年代奮力搶險救災的戰士,英雄,總是時代交響曲中的最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近代以來,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
英雄身上所充分展現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的“民族的脊梁”。
英雄是社會的價值標桿,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尊崇自己的英雄。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伴隨著五千年英雄史,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當對民族英雄心存敬重。然而,在舉國上下表達對英雄的崇敬、緬懷之情時,也有些雜音不絕于耳:有人毫無根據地質疑英雄事跡的真實性,有人對英雄人物冷嘲熱諷,甚至詆毀抹黑……這些噪音雜音極大地傷害著全民族的愛國情感。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如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頭,我們更要唱響英雄贊歌,充分發揮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那么,什么是英雄、英雄如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捍衛英雄、當今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英雄?如何講好英雄故事、培育能夠涌現更多時代英雄的土壤?請看本期對話。
時代先鋒 民族脊梁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祖國的驕傲,是激勵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不竭精神力量
記者: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強大的國家精神、民族精神,而英雄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代表者。
曹欣欣: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英雄有兩個義項:一是“本領高強、勇武過人的人”;二是“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令人敬佩的人”。我們所說的英雄是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怕困難、無私奉獻、勇于犧牲、英勇奮斗的人。在創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程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壯麗的篇章,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在革命戰爭年代,楊靖宇、董存瑞、黃繼光等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新中國成立以后,焦裕祿、谷文昌、王進喜等中華兒女,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英雄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即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祖國的驕傲,是激勵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張頤武: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時代精神的結晶。革命年代,英雄以英勇悲壯的行為成為楷模和典范。和平年代,那些以嘉言懿行獲得社會認可、成為國家集體記憶的人,也是英雄。如雷鋒,就是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保家衛國、在天安門城樓前正步走過的解放軍戰士,是英雄;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是英雄;誠信友善,淡泊名利,堅持下去也能成為英雄。
記者:正是無數英雄的前仆后繼、無私奉獻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當今時代,中華民族行進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征程上,英雄人物對國家、社會、個人發揮著怎樣的引領作用?
曹欣欣: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率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同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我有幸聆聽了總書記闡述“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總書記講話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每個人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離開了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振興,個人的夢想和追求就難以變成現實。古往今來的英雄們,正是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實現了最緊密的聯結。如果人人都向英雄學習,以祖國需要為己任,就一定能在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書寫精彩人生。
公方彬:一個國家和民族要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有強大的國家精神,而英雄就是國家精神的最佳載體。英雄身上最重要的精神品質就是犧牲。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都彌足珍貴。正如“8·12”天津爆炸事故中,消防官兵奮勇救火,英勇獻身。這種以自己的生命換取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尚行為,是將個體凝聚成社會有機體的根本力量。國家和民族沒有英雄人物的自我犧牲精神作支撐,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個體沒有犧牲精神,即使能力再強也可能只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難以為社會、國家作出巨大貢獻。
敬仰英雄 尊重歷史
英雄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社會心理積淀;捍衛英雄人物,就是捍衛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
記者:一段時期以來,網絡上一些詆毀、質疑英雄的言辭掀起波瀾。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歷史虛無主義,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天利:一些網民質疑邱少云是不是在烈火中堅如磐石,懷疑董存瑞是不是自愿去炸碉堡,反問黃繼光的胸膛如何能夠堵住噴火的射口,連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和江姐等都無一幸免。一座座人民心中的精神豐碑被抹黑!作為邱少云生前所在連第四十九任政治指導員,我不禁要問:是誰在毀滅我們的英雄?是誰想推倒我們的長城?
鄭東鴻: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在這個紛繁復雜、信息爆炸的輿論場里,越是夸張、顛覆的觀點就越可能吸引眼球。網絡又是個虛擬空間,由于匿名隱身的特征,一些人不負責任地在網絡上隨意發表言論,使得質疑、抹黑、詆毀英雄有了大行其道的平臺。
張頤武:英雄是時代的產物,帶著深深的時代印記。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誕生的時代,與當今有很大不同。那些在特殊歷史環境下涌現的英雄,能夠表現出平常情況下難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做出超越極限的事情。如今,持續地和平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輕人衣食無虞,很難再有極限狀態下的生活經驗,很難理解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
公方彬: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第一,轉型社會中出現了價值觀多元化趨勢,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原有的價值體系被打破,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尚處在深入踐行過程中;第二,反主流的“痞子運動”沉渣泛起,通過消解高尚求得些許滿足,“遠離崇高”思潮映射于英雄群體上;第三,一些個人或勢力試圖通過瓦解標桿式英雄人物,扭曲社會的價值取向。
記者:隨著“抹黑英雄”現象的出現,社會各界、各媒體、網絡意見人士積極開展“捍衛英雄”行動,以事實說話,有力地批駁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在讀者、網民中引起強烈共鳴。捍衛英雄,意義究竟何在?
王天利:對于個人來說,英雄能起到強大的精神引領作用。英雄的思想特別純、感情特別真、意志特別硬。我是從隴東山溝里走出來的孩子,從小就特別崇拜邱少云、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英雄。我最崇拜的是邱少云的磐石一臥,最感動的是黃繼光的忘死一撲,最感慨的是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一跳。這些英雄,在我心中樹起了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崇高形象,使我成長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捍衛英雄,就是捍衛引導社會和個人積極向上的崇高精神。
張頤武:英雄是國家的重要代表,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社會心理積淀。每個國家的歷史都記載著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英雄也就成為體現所處時代的典型。這樣的歷史記憶通過宣傳、教育、文化、藝術,代代相傳,國家才有凝聚力、民族才有認同感、社會才有支撐力。質疑歷史應有底線,對于那些經過歷史評定、達成民族共識,進而成為整個社會象征符號的英雄人物,不可詆毀。捍衛英雄,就是捍衛支撐國家的棟梁。
公方彬:就英雄來講,不同國家和民族只存在內涵上的些許差異,不存在有沒有的問題。比如,美國一直很重視在社會中尋找偶像并塑造英雄形象。無論是虛構的“超人”,還是以現實為原型的“美國大兵”,都頻頻出現在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甚至輸出到其他國家,實現了價值觀的滲透。從某種程度上講,捍衛英雄也是意識形態的斗爭,我們確實應該更好地捍衛英雄,促進英雄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激勵奮進。長此以往,才可能從根本上消解詆毀英雄的土壤。
記者:英雄體現著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那么,崇尚英雄、捍衛英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何內在聯系?
公方彬:英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從包括英雄在內的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從英雄人物及其事跡中萃取而成。更具體地講,英雄及其群體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同時折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道德傳承。通過英雄鮮活生動和感人的道德形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落細落小落實”,春風化雨,潤澤心靈。
曹欣欣:英雄身上集中體現了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方志敏在《獄中自述》寫道:“我已認定蘇維埃可以救中國,革命必能得最后的勝利,我愿意犧牲一切,貢獻于蘇維埃和革命”。再如楊靖宇對勸降的老鄉說,“如果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對祖國的熱愛、對信仰的執著,使先烈們面對敵人的屠刀和利誘不低下高貴的頭顱。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呼喚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懼苦難、視死如歸的英雄;河清海晏的和平歲月,呼喚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勤奮工作、默默奉獻的英雄。他們是在身體力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在努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
講好故事 英雄輩出
講好英雄故事,讓英雄因子注入民族文化血脈;培植土壤、營造氛圍,促進涌現更多英雄
記者:英雄都處于不同的歷史年代,我們如何才能講好英雄故事,讓英雄人物更可親可信可學?
張頤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講好英雄故事,要將英雄放在歷史背景中講述,特別注意歷史的連續性,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把歷史發展的過程講清楚,讓青少年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奮斗和掙扎,了解100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奮斗史、60多年來的新中國建設發展史、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史。讓年輕一代產生“理解之認同”,理解在悲壯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英雄為什么特別值得敬佩和學習。比如,這次抗戰7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閱兵儀式,就是很好的契機,可以讓年輕一代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華民族近百年以來的奮斗歷程。
王天利:講述英雄故事,必須讓英雄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中,不能在神化、虛化、浮化的錯誤框架內描畫。英雄不是完美無瑕的神,而是在某一方面具有過人之處的常人。比如邱少云,他曾經愛抽煙,有缺點,是在黨的教育下才逐步成長為英雄的。為什么他明知會犧牲依然堅持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就是因為他內心深處對革命隊伍的執著情感、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愛。在全連官兵心目中,邱少云始終是有血有肉、可學可敬的英雄。
公方彬:講述英雄故事,既要關注英雄身上的時代特征,更應發掘其永恒的精神光彩,正確把握、多方開掘英雄身上蘊含的精神財富,如人類共性、民族特性、時代特征,促進他們的高尚精神真正注入民族的文化血脈。比如說,雷鋒作為我們社會的道德典范,既要講他承載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精髓和共產黨人的宗旨,也要講出他閃耀的人性光輝。
記者:現階段,國家和社會如何培育土壤營造氛圍,才能促進更多時代英雄涌現?
曹欣欣:要一如既往地表達對英雄的尊崇,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做出決議: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全國人民懷念革命先烈的標志。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這一天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以紀念千千萬萬為祖國和人民犧牲的英雄。這些做法體現了國家意志,能夠在更大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中,珍藏著許多與英雄相關的實物,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們是真實、感人、具有說服力的。這些文物講述的,或是英雄們的堅定信仰,或是慷慨赴死的決心,或是生離死別的親情……展示了一個個生動感人的鮮活形象。充分挖掘館藏英雄文物的思想內涵,并通過各種形式加以廣泛宣傳,是傳承英雄精神的有效方式。
鄭東鴻:要在網絡、新媒體上多宣傳英雄事跡,促進網民參與到傳承英雄精神的活動中來。同時,在依法治國背景下,還要考慮從法律層面根治詆毀英雄的行為,用法律保護英雄名譽,對捏造事實肆意詆毀、誹謗英雄的行為予以嚴懲。此外,還應保護好承載英雄歷史的革命遺址、遺跡,社會也要更多地從物質、精神層面關愛英雄。
公方彬:敬仰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從學校教育抓起。我們應當培育土壤、營造氣氛,真正把英雄精神注入人民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心靈深處。現在的英雄教育大多集中在中小學階段,在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英雄教育不應淡出。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把脈時代,講好當代英雄的故事,《人民日報》“點贊中國”“守望”等欄目,就是潤物無聲的有益嘗試。只有創設一種人人可當英雄、人人爭當英雄的社會氛圍,才可能造就一批批擔當重任、為國奉獻的時代英雄。
曹欣欣:一個英雄就是一座豐碑,一座座豐碑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召喚英雄輩出的新格局。讓我們銘記英雄、崇敬英雄、爭做英雄,牢記歷史、立足當下、創造未來……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