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院執行院長
楊鳳城:改革促進派始終是中國改革事業的重要推動力量>>詳細
縱觀中國改革三十多年的歷史,可以看到,改革促進派始終是中國改革事業的重要推動力量。何為改革促進派?概言之就是“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者,這是改革促進派的核心特質。當然,在改革的不同階段,他們又各具時代風貌和歷史性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積極推進和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方位系統改革藍圖的干部就是當今的改革促進派,自覺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一思想,正確把握改革大局,從改革大局出發看待利益關系調整,只要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便自覺服從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問題,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的干部,就是當今的改革促進派。
新華通訊社副社長
慎海雄:抓住了領導干部“關鍵的少數”就抓住了推動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詳細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鮮明的用人導向,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的,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要避免“快活三里”現象,正確把握改革大局、扎實推進深化改革,一往無前地攀下“十八盤”,就必須起用一大批敢于涉險灘、敢啃硬骨頭、敢挑百斤擔的“挑山工”。領導干部就應該是這樣的“挑山工”。抓住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的少數”,就抓住了推動改革發展的核心力量。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正是扭住了“用人導向”這個牛鼻子,這是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組織動員。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燕繼榮: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促進派盡早入軌>>詳細
中國改革促進派的人群分布廣泛,規模龐大,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將他們的改革期盼轉化為對改革政策的理解、支持和盡心盡力的行動。為此,需要堅持的原則是:第一,要釋放足夠的、透明的改革信息,讓民眾盡可能清楚地了解改革之風刮向何處;第二,要盡可能減少改革理念和政策的不一致、碎片化,保持改革方案的整體性和時段性的統一;第三,要消除民眾的疑慮,讓改革具有以民為本(而非以官為本)的傾向性,避免空喊宏觀層面的口號,注重微觀層面的操作性和不同民眾真切的“獲得感”。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儲建國:反腐念好兩個緊箍咒,讓更多官員爭做改革促進派>>詳細
隨著黨和國家相對獨立的反腐體制的形成,反腐的直接成本問題可以通過提高反腐的體制性效率來克服。反腐的間接成本問題處理起來困難一些,但也可以通過其他配套措施來解決。現在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反腐之外的努力來減輕官員改革不積極的問題。2011年武漢市興起的“治庸問責”通過對不作為官員的問責實現黨政隊伍的新陳代謝,其經驗值得借鑒。“不沾鍋”、“能做事”的雙向要求比較容易在年輕一代官員身上實現。這兩個緊箍咒要同時念起來,讓更多地官員干干凈凈而又甩開膀子地投入到改革事業當中,做改革的促進派。
媒體:應明確把“促進改革”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詳細
改革促進派這一概念的提出,使廣大干部開始反思,是否可以用這一新的衡量標準來完善考核干部體系。在回答是否認同“明確把‘促進改革’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這一問題時,有逾九成(91.3%)受訪者認為,應該切實地將“促進改革”這一項指標融入到考核干部的體系之中。完善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才能讓改革派干部思長遠改革、謀全面發展。只有讓更多的“能人”以合理的機制加入到中國改革的事業之中,干部的賢能與膽略方能充分地激活,中國的改革才會朝更全面、更徹底的方向推進。
媒體:專家學者要當上改革促進派,應支持改革、提出建設性建議>>詳細
專家學者不能代替政府來進行改革,但是他們可以促進改革。專家學者在改革中主要有四個作用:一是探討理論基礎,改革需要有理論做支持;二是評介國外經驗;三是完善政策框架,因為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考慮不那么周到;四是分析實施難點。專家學者應該從這四個方面支持政府的工作,支持改革,而不是單純地批評和指責政府。當然批評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的話,恐怕作用就不夠大了。
很多學者為改革促進派下了定義,綜合來講,改革促進派是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與堅定的改革信念,有足夠能力將改革付諸于行動的人才。改革促進派干部衡量標準很清晰:要能夠打破舊的格局、清正廉潔、會用人敢用人并且有改革的精神狀態。
用人導向是一個風向標,也是一面旗幟,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表明的中央進入改革深水區的決心。堅持正確用人導向,重用改革促進派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才能為順利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和組織基礎。
【本期編輯:萬鵬 王翠(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