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波 姜泓冰 蔣云龍 臧春蕾 申茜
引子
清明將至。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這一“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呈遞思念與敬意。一系列慎終追遠的儀式,讓“家”作為個體與歷史連結、傳統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作用再一次凸顯。
世界上很少有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重視家庭及其文化,這也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豐厚滋養。在傳統社會體系中,以血緣為紐帶、以譜序為框架、以家訓家規為規范的家族制度承擔著社會基石的作用。傳統文化認為,國之棟梁出于家之苗圃。一個人只有在良好家風的教育熏陶下,才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然而,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卻在逐漸瓦解著傳統的家族制度。家庭結構扁平化造成傳統家風資源流失,自由平等等理念讓家長權威根基不穩,多元價值觀對家庭內部單一價值體系形成沖擊……有人說,家風是舊時代的遺留,新時代已無用武之地;也有人說,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已無法適應現代人的成長要求;更有劉鐵男“教育”兒子“要學會走捷徑”,蘇榮懺悔“家就是權錢交易所”的“壞家風”不時進入公眾視線……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試問當下傳承良好家風已經不再重要了嗎?我們到底需要弘揚怎樣的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有什么關系?為此,“對話價值觀”欄目聚焦家風,策劃兩期報道:“光大家風正能量”“怎樣涵養新家風”,以饗讀者。
價值共識 精神根基
優良家風是為人之根本,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社會公共化程度越高,家風家教愈顯珍貴
記者: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社會環境處在急劇變化中,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家風的重要性屢遭質疑。為什么我們今天要重提家風?
萬俊人: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最大的不同,是公共生活的強勢導致家庭私生活的逐漸式微,家教逐漸被社會政治道德教化所替代,家風也慢慢淡出現代社會文化評價視野。但事實上,社會公共化程度越高,家風家教愈顯珍貴。現代社會的秩序不單單是宏觀制度系統的強化和成熟,更需要公民美德的內在支撐。當代美國倫理學家麥金泰爾對此有過深刻闡述:“對于一個缺少正義美德的人來說,普遍的正義規范約束效果等于零。”就現代社會而言,家教不單是社會教育體系的第一環節,更是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一個缺乏基本家教而能成為合格甚至優秀社會公民的現代人是難以想象的,就如同現代教育水平低下卻能進入現代化先進行列的國家不可想象一樣。
黃春紅:我祖輩生活在農村,在當地是個大家庭,家風的傳承通過祭祖、詠訓等儀式化的活動固定下來,得到很好的傳承。但現在年輕人并不安于農村生活,大多在外闖蕩,遠離家庭的生活環境,也使得家風家訓的傳承出現了一些困難。不過,在我看來,優良家風家訓仍是為人之根本,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傳家忠和孝、興家文和德、持家勤和儉、安家讓和忍、敗家酒和賭”,這是每個黃氏子孫都會背誦的家訓,也是先輩們總結下來的精華。也許一些家庭儀式化的活動不再舉辦,但家風家訓的精神內涵仍將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滋養人生,造福社會。
記者:當前,全社會都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怎樣一種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風的構建中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萬俊人:家庭是社會文明教養、德行培育和文化傳承的第一驛站,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始發地。一個從小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無法理解“愛國”,一個拈輕怕重愛占便宜的人無法做到“敬業”,一個從小聽慣父母謊言的人無法踐行“誠信”,一個被教育“老人倒了不要扶”的人無法體會“友善”……我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重塑家風。倡導良好家風,引導公眾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慎獨、慎初、慎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張汝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但核心價值觀不是口號,更不是教條,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里,體現在人人躬行中,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就表達了兩層涵義: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涵養良好家風;另一方面,良好的家風可以反哺社會風氣,深入挖掘和闡發其中蘊含的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時代價值,才能促進全社會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
文化傳承 行為準則
家風是家族共同價值理念的表達,家訓是維護家風的基本規范體系,家教是從小灌輸的行為準則
記者:現代漢語詞典對“家風”的解釋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日益原子化的家庭構成和多元價值沖擊讓“世代相傳”越來越不現實,那么是否嚴格意義上的家風已然不復存在?
萬俊人:家風往往是一個家庭、家族的文化、價值取向,也是整個家族共同生活理念的表達。這種表達不一定成文,也不一定一成不變,但一定符合某種特質,“日用而不覺”。家風的形成既與家族的歷史傳承有關,也和主體成員的性格特征有關,其表現形式可能會隨家族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而變化。比如說,當下比較普遍的由父母子女兩代人構成核心家庭也有自己的家風,并且與其父輩的家風相比,呈現鮮明的時代“個性”。盡管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內核,或者說基本的價值取向還是一脈相承的。
張汝倫:在傳統社會,一個人做了好事,是光耀門楣;而做了壞事,往往歸咎于家風不正。父子上陣、夫妻串通、兄弟勾結,接連發生的“家族式腐敗”說明,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家風就是家庭對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源遠流長的影響,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舉足輕重。
張天一:家風是家庭環境對個人為人處世的烙印,不一定表現為統一的形式。我成長在一個小的核心家庭,童年時期曾先后跟爺爺、父母在一起生活,感受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爺爺的“棍棒教育”讓我在挨揍中明白了一些基本規則和道德底線,媽媽的“自由放養”讓我體會到自我擔當的責任感。這些教育對我成人的影響是終身的,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作用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是OK的,甚至讓我產生了不拘一格教育后代的想法。
記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訓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朱子家訓》《顏子家訓》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家訓、家規、家教的確立和傳承,對家風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張汝倫:家訓、家規是家風形成的基礎,是維護家風的基本規范體系。正是在對家訓的耳濡目染中,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價值觀。家教往往是每個家庭為孩子從小灌輸的行為準則,更側重于對基本道德品行的培養,比如是否勤奮好學、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對待工作和婚姻的態度,等等。
黃繼財: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祖輩傳下來的《黃氏家訓》。黃家子孫從小都要接受家訓教育,逢年過節還要組織“詠家訓”活動。這些儀式化的活動,使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小孩子調皮、不愛學習,父母不會揍一頓了事,而是讓他背誦家訓,自己說違背了哪一條。從小到大,家訓早已深深地刻入骨子里,成為我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無論是拜師學醫還是幫助鄉鄰,照家訓做事習慣成自然。
人生基調 家國情懷
家風是人生價值追求的奠基石,內化成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決定著對家國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人們常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但每個孩子都會長大成人,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的時間又似乎并不長。您認為,家風對于個體的成長,影響究竟有多大?
萬俊人:人成長的第一階段是在家庭完成的,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基礎的。在注重禮儀的社會中,人們往往從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判斷他來自怎樣的家庭,說一個人“家教”如何。可見,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無法抹去的。盡管如今的社會,孩子可能18歲左右就要離開家庭,但在這之前基本的價值觀大致成型,并且在自覺不自覺中形成終生影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
張天一:家庭教育的重要就好像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的第一筆,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主基調,這種影響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動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他離開家庭走向社會時,就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襲,就像一棵樹,扎好根基后就有資本抵御風霜雨雪,繼續向上生長。
記者:社會在飛速發展,各種價值觀念不斷碰撞,有時甚至出現家庭理念與社會理念矛盾的情形。您認為家風與社會風氣之間是種什么樣的關系?
萬俊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構成社會風氣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家風會受到外部風氣的影響,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另一方面,家風也會通過對個人價值觀的塑造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面貌風氣。
張汝倫:家風和社會環境固然保持著一定距離,但也能起到校正社會風氣的作用。像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母親形象,無論是孟母三遷還是岳母刺字,都強調德行的培養,教育孩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做國家忠良。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這種教育觀的直接體現。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國人講究家國一體、家國情懷、家國天下。只有在家風熏陶下始終秉持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才可能把國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奉獻力量。
黃春紅:我12歲時開始背誦家訓,父母和長輩常常用家訓對我進行教育。家訓所倡導的忠、孝、勤、德這四個字,很早就內化成為我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了。我在部隊考軍校失利,很多人勸我盡早退伍。我最終還是選擇踏踏實實地待在部隊里。為什么?因為父母常常教育我,要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做軍人保家衛國,就是忠誠于國家的最好體現。一個人在什么樣的家風中成長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選擇,決定了他對社會、對國家的擔當責任。
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本期話題,并請就家風對你的影響、涵養家風好辦法等提供線索,發表見解,我們將精選摘編,報網推送。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及建議。
欄目郵箱:rmrbdhjzg@163.com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