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任姍姍 賀 勇 趙婀娜 潘俊強 姜 峰 李應齊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引子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2月11日,中華“春節符號”全球發布盛典舉行;春運大幕業已拉開:40天,28億人次,日均7000萬人次的“大流動”,展現出獨特景觀,映襯出農歷新年對中華兒女的巨大感召力。
不過有調查發現,現代人對春節這一傳統佳節懷有的矛盾心態日趨顯現:一邊是諸多人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一邊是哪怕一票難求,路途艱辛,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回家……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春節,作為最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對國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其吸引力究竟何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又能提供哪些“正能量”?請看本期訪談。
萬象更新 凝聚家國
春節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審美情趣于一身
記者:作為傳統節日的春節已傳承幾千年,是國人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而又最有意趣的文化空間之一。春節何以有如此強的生命力?體現了哪些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
劉魁立: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春節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節是歡樂、休閑的節日,內涵豐厚。“年”既代表一個時長,也代表一個周期的開始、一個萬象更新的起始。這個時間點對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首先,它是一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刻。人們希望從這一刻起,生活不斷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再者,在迎接“年”的過程中,我們做的各種準備事項同樣意味深長。比如,臘月二十三,民間有“祭灶王爺”的習俗。灶王爺其實是安排在每個家庭里的檢察官,警醒每個家庭成員要約束自我修為。
何星亮:春節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審美情趣于一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春節具有傳承功能。春節不僅傳承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而且傳承傳統藝術。例如,寫春聯、印年畫、貼剪紙等,以及節日期間的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活動,集中體現了傳統的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和表演藝術。
春節具有教育功能。在傳統社會,每家每戶貼古春聯。各姓氏的古春聯有所不同,其內容和涵義大多是激勵后輩繼承本姓先輩的優秀道德風尚。如楊姓的通用對聯有“三公世澤,四知家聲”,來源于東漢丞相楊震拒不受禮的故事。
春節還具有凝聚功能。各種祭祀、娛樂和拜年活動,具有加強親屬和非親屬的關系,增強民族認同感,強化親情、族情、國情的重要作用。
王登峰:過年意味著什么?我想,首先是團圓。實際上,春節是我們整個民族發自內心地對新一年開始的美好期待。大年初一,三元之首,“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初一拜年的習俗也很講究。這一天,我們遵循一個基本規則——序齒不序爵,即使高官厚祿之人,在初一這天也要拜訪所有長輩,表達自己的敬意。不同地位的人之間要講信修睦、相互尊重、相互接納。這樣的獨特文化符號,不僅沒有過時,還應發揚光大。
孔令紹:當今社會,人心浮躁,有些人甚至會做出過激、“無法無天”的事情來。“法”,就是社會的法度、規矩、秩序。你不守規矩,打破了秩序,社會就亂了。“天”,就是大自然的秩序。你連“天”都敢冒犯,社會就更亂了。過年就是要教給人們懂得敬畏秩序,學會守規矩;懂得敬畏自然,學會遵循自然規律。除夕晚上和春節子時,祭臺擺上祭品,點燃香、燭,全家人依次向“天”行大禮,態度是真誠的。除夕中午以后,就要到祖墳上去“請老”。這其實就是一種敬老教育。我小時常聽爺爺說,人不能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過年了,活著的人快快樂樂,歡聚一堂,也不能忘了故去的老人。
記者:現階段,我們全社會正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春節文化里,哪些內涵契合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劉魁立: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最精要部分的萃取,同時又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道德標準、價值判斷。春節的文化內涵很大程度上也被這樣的價值觀容納在內。比如,拜年實際上是把過去我們已經疏遠的,甚至是有過節的關系理順,讓彼此間的關系變得和諧。兩個人好長時間不說話了,過年時握握手,哪怕只是打個招呼,心里也是暖暖的。情感交流是拜年最重要的內容。春節文化滲透在我們非常細微的行動間,在潤物細無聲中自我教化、自我凈化。
何星亮:春節文化凝結的和諧、友善、文明、愛國等精神內涵,與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首先,春節是家庭團圓、和睦幸福的象征。除夕是團圓之夜,即使人在天涯,也擋不住回家的匆匆腳步。回家過年是親情、鄉土和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其次,“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春節前夕,每家每戶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春節期間,每個家庭、每個社區都其樂融融,一團和氣,一般都不講臟話,不罵人,不吵架……這些都體現著文明、友善、和諧的理念。
王雷:2008年至2012年,我曾連續幾年組織全英學生學者聯誼會春晚聯歡活動,深刻感受到,春節是海外學子心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對春節的重視,就是對全體華人共同認同的價值觀的重視。一提到春節,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家的概念。在海外學子心中,祖國是大家,個人是小家,在海外遇到的華僑同胞都是家鄉的親人。每到春節,全球各地華人共饗盛宴,慶祝一年的收獲和喜悅,慶祝祖國的繁榮和發展,一種熱愛祖國、思念祖國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春節也是一個團聚的節日。我們在異國他鄉會和祖國的同胞兄弟一同慶祝節日,交流感情,傳達友善和諧的精神。此外,春節作為民族傳統節日,總會讓我們重溫傳統文化精神,比如有禮有法、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勤勞善良,等等,都蘊涵在春節這樣的重大傳統節日中。
文化認同 回歸正道
春節是復活我們心中美好信念、優秀傳統文化和記憶鄉愁的契機,應充分挖掘節日的豐富內涵
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傳統的春節習俗也在悄然變化,甚至出現物質化、庸俗化的苗頭。我們該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些變化?
王智:關中春節有互贈禮饃的習俗,體現“來而不往非禮也”。過去過節恰恰是交往的好時機,有助于加深感情。大家互贈的禮品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的,不是庸俗化的物質往來。現在過節,大家基本上都是到商店把禮品一買,甚至通過快遞公司一送,人和人之間顯得越來越陌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現代科技把物理距離拉近了,心理距離卻被扯遠了……
王雷:我認為,這個應該階段性地來看。我們國家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快速變遷可能導致一些傳統文化、傳統精神淡化。但是,春節是我們文化記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不可能丟失的,且從大的趨勢來看,會有更強烈的傳承意識涌流。
劉魁立:我們通常所說節日產生和節日興盛的那個時代,時間緩慢,好像沒有任何波瀾,天天如是、年年如是。進入數字化時代之后,時間好像提速了,生活也變得特別豐富,誘惑特別多,選擇特別多。有些變化是好的,比如,拜年可以通過短信電話等各種方式,更加便捷。每逢春節便回家的熱潮說明,春節豐富的內涵召喚著人們去深度體驗。這些文化內涵并非僅僅是親情。比如,鄉愁就是關于過去非常美好的懷念。可以說,春節便是復活我們心中美好信念、優秀傳統文化和記憶鄉愁的契機。對于一些偏頗認識,我們需要在社會上廣泛宣揚春節的豐富內涵。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心靈的不斷進化,加以更高層次的文化培養,傳統佳節會逐漸回歸應有的軌道,問題也會逐漸有所改善。
記者:這些年,國際上了解春節、喜愛春節的人越來越多,而國內特別是一些青年人卻對外國節日越來越熟悉,某種程度上冷落了傳統節日。您如何看待這類現象?
孔令紹:現在,很多年輕人過年時只知道兩件事:一是吃團圓飯;二是看春晚。實際上,春節是一座傳統文化的殿堂,若能走進去,進而駐足品味,那簡直處處都是風景!可惜,現代社會中,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一些青年人喜歡過圣誕、情人節等洋節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反而被忽視了。
王登峰:兩個原因:一是春節的習俗漸漸淡了。一個非洲國家駐華官員曾刊文說,在他們國家平時人們穿西裝,但過民族節日時一定要穿回民族服裝,感受到文化的價值觀還在骨髓里。我們的春節也應如此,好的傳統習俗要延續。二是把節日當假日。節日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提醒現代人跟歷史、文化的一脈相承,而假日就是放松休息。可是,我們的放假都和節日聯系在一起,正常的休假制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大多數人來說放假的唯一途徑就是過節。把假日和節日套在一起,節日的內容反而少了,成了一個簡單的休息日。
劉魁立:前些時候,我在面向文化部駐外機構的培訓班上,介紹了關于春節的文化內涵。20多個國家的代表對此產生濃厚興趣。他們把春節當作人類共同的文化創造、智慧結晶。不同于西方的復活節、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多半與宗教或者具體的人和事有關,我們的傳統節日是與自然對話、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觀念的表達,在內涵上是豐富立體的。我們的重要工作是如何解釋清楚,把節日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讓更多人深刻體會到,進而認同它。
植根沃土 創新詮釋
在制度上做一些設計,在民俗文化中做一些發掘,在商業開發中做一些推廣
記者:如何更好地利用春節等傳統節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王登峰:從三方面努力:一是習俗再現。尋找一些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理念、體現春節年俗的方式替代舊的不適宜的習俗,在制度上做一些設計、在民俗文化中做一些發掘、在商業開發中做一些推廣。二是文化傳承。我們要把傳統節日中蘊含、延續了成百上千年的價值觀念,特別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部分,很好地整理、挖掘,讓每個人耳熟能詳。三是價值重建。傳統節日里有一些文化內涵、文化密碼,可能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太一致,比如祭祀八方鬼神等,帶有迷信色彩,卻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這樣的價值理念需要創新詮釋。
孔令紹:春節,實際上是一個文化載體,通過這個節日,可以促進民族文化薪火相傳。過去,我跟著我的祖輩、父輩過春節;現在我也到了耳順之年,有了兒子孫子,我就把原來過年的習俗都延續下來了。大年夜里,子時一到,開始祭祀;祭祀禮畢,我把孩子們叫到祭祖的房間,指著祭臺上老祖宗的牌位講述祖先們的故事。中間是始祖孔子,挨著的是我的高祖孔憲珍。當時為了管理好家庭,他制訂了嚴格的家規,其中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自我檢點,不扯濫務。居身簡樸,辛勤勞杵……”這個家規流傳下來,讓我們幾代人都延續著良好家風。可見,通過傳統節日傳承核心價值觀一定要注重家的因素,注重言傳身教。
何星亮:創新春節文化,使之富有活力,是繼承和發展春節文化的關鍵。洋節受到青睞的原因主要是輕松自在、場面熱烈、刺激感強;春節文化的慢節奏和深沉基調,使許多中青年不感興趣。為使我們的春節文化代代相傳,必須取西方洋節之精華補春節文化之不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創新節日內容,增加娛樂活動,促進春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充滿魅力。
王智:春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基因,但往往需要我們用“放大鏡”去尋找這些基因。有的傳統文化雖然被挖掘出來,但背后的精髓并不為人所知。對此,我建議,對春節等傳統節日內涵的挖掘,不要停留在書本上,要讓年輕人設身處地去體驗;文化工作者應多從細微處入手挖掘中國文化故事,并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給年輕人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空洞的表述,而是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里;發掘、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本期統籌:楊 彥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