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初作為軍事術語概念,“戰略”一詞數千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同時也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內涵。作為一個國家、政黨的領導抑或普通的基層干部,確立戰略思維對于日常工作十分必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依據國內外大局現實情況,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反映了時代精神,體現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科學的價值取向十分鮮明。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戰略思維價值取向的重要論述,對于提高領導干部治國理政水平和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基點:
“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2012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指出,“廣大干部一定要注重在養成辯證思維、戰略思維、全局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上下功夫”。戰略思維是對戰略問題進行思考與謀劃的思維方式。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鄒安樂撰文指出,戰略思維的價值取向宣示著價值主體在對事物價值大方向衡量中,確立其相對有利于自己的價值目標,從而做到“取”向,表征著理性層面的堅守和實踐層面的貫徹。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代表黨和國家,從內政外交各個領域,在軍事戰略、文化戰略、政治和經濟建設戰略、社會發展戰略以及生態文明戰略等多個方面,進一步闡明了戰略思維價值取向必須牢牢定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上。
早在2012年7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就曾指出,“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堅持黨的一切工作體現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當選總書記以后,習近平更是告誡廣大黨員干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為我們黨戰略思維價值取向的恪守,提供了思想指導。可見,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和立黨之本,更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戰略思維價值取向的核心。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季明曾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然永遠行進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歷史征途中,不會停止,不能結束。馬克思主義政黨,決不能脫離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如果脫離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其先進性就無法體現,就會退化變質,喪失先進性。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必須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密切聯系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必須永遠行進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歷史征途中,這樣才能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
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導向:
“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
眾所周知,國家的戰略利益與人民根本利益息息相關。我們黨的戰略思維,其價值取向不僅要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還必須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正確的導向。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2014年3月28日,他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時進一步強調,“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有學者指出,這是新一屆領導層調適外交戰略思維的必然結果,也與南海局勢等近年來發生急遽變化,成為國家核心利益具有密切關聯。
當前,為有效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特別要高度關注海洋安全、海洋權益,努力建設海洋強國。2013年7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海洋是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世界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這體現了習近平戰略思維價值取向的與時俱進。同時,習近平還以寬廣的眼光看世界,在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他曾闡明,“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蘇長和指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構建和諧共生的國際秩序,同其他國家一起走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是新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目標,也是新時期中國在有關世界秩序問題上的思考之一。有學者認為,新時期中國的大國外交,首先,要能更為有效地維護和增進自身國家利益,這是大國外交最為基本的訴求和目標。比如,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今世界,如何更好地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在中國利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為有效地保護自身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在各國都重視發展軟實力的時代,如何拓展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其次,中國的大國外交還意在表明,中國將積極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負責任地承擔與自身實力相稱的大國責任。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擔當,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一種期待。
以實現民族最高利益為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大的戰略思維總以維護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為原則。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的“中國夢”戰略思維,這蘊涵著中華民族最高利益的價值取向。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這一戰略思維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還體現出領航中國的戰略思維實現路徑。2013年3月7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要實現中國夢這個中華民族最高利益的目標,必須注重戰略思維價值取向的兩個維度:一是國內民富國強,二是國際合作共贏。國內維度上,中國夢也是人民的夢,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必然直接連接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新一屆常委見面會上曾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的答問時更是強調,“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習近平的戰略思維,其價值取向不僅僅局限于國內,還多次指出要樹立世界眼光。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同年3月,他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再次強調,“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有媒體指出,“中國夢”這一概念提出后1個多月,便傳遍中華大地。中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布的《2012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中國夢”成為該年度使用頻率上升最快的新詞;而到了2013年,在不同機構涵蓋平面媒體、有聲媒體、網絡媒體的不同版本的“年度熱詞”盤點中,“中國夢”都當仁不讓地高居榜首。使用頻率迅速增長的背后,是普通中國民眾對于這一平實概念的強烈認同。近日,人民日報刊發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照耀中國夢的思想火炬》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我國建設和改革走的是獨具特色的道路,所面臨的艱難險阻和嚴峻挑戰不亞于革命戰爭年代。然而,惟其艱難,更顯勇毅。習近平同志執政理念首要的一條,就是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神圣使命的歷史擔當。
(文中部分內容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前線》雜志等報道)
習近平的“治國理政觀”系列特稿: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