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飛機被拒、辦信用卡被攔、街頭大屏幕曝光……欠錢不還、公然賴賬的老賴們,越來越寸步難行了。日前,最高法推動建立覆蓋全國的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網絡查控體系,成員包括20余家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查控體系將于今年年底建成。這意味著,“老賴”財產即將可以聯網查詢了。
然而,誠信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近年來,社會誠信失范現象頻出,不誠信現象屢見不鮮:無良商家為牟取暴利制假造假,蘇丹紅、毒奶粉、地溝油等危及百姓健康;個別明星見錢眼開,為劣質產品作廣告代言,欺騙誤導消費者;大街上,面對跌倒的老人,不少市民怕被訛詐而拒絕攙扶;就連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也未能幸免,學術不端、學術造假丑聞頻出……建立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迫在眉睫。
自古以來,誠信一直是社會和諧的紐帶。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是社會運行的規則,追求誠信之道更是為人之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誠信不僅是立身處世之道,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
如今,誠信被寫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那么,我們應如何理解誠信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如何理性看待當前我國社會所存在的不誠信現象?作為社會個體,在向“誠信”邁進的過程中應當如何努力?請看本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