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
丁純:習主席講話明確回應了“國強必霸”外界疑慮
>>詳細
習主席講話中闡述了我們對維護我國核心利益、重大關切以及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和態度,相對目前存在的力圖圍堵遏制中國和制造周邊摩擦的繁雜情形,講話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意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講話對目前存在的主權上以一己私利非法顛覆別國合法政權、在安全上以犧牲別國安全來謀求自身的所謂絕對安全、熱衷于使用武力、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來解決紛爭、在處理國際關系時的這邊搭臺那邊拆臺、在文化上實行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的一些國家的行為進行了不點名的批評,可謂義正辭嚴,主持了國際公義,顯示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底氣。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
張潔:堅持“五項原則”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鄭重承諾
>>詳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特色外交的歷史成果。堅持五項原則, 是中國的一種自我規范,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以和平方式實現崛起的鄭重承諾。
當前中國周邊形勢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是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快,在全球經濟板塊中的作用與地位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安全威脅仍然突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海上爭議此起彼伏。在安全領域,中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領海爭端,反對軍事結盟對抗,倡導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提出了亞洲新安全觀,提出了和平、合作與和諧的新海洋觀。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副主任
熊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益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
>>詳細
第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理念的重大創新。五項原則作為一個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由新中國倡議提出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這是中國外交為當代國際法和國際關系規范做出的重要貢獻。第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東方文明的結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和平為核心,以“和”為先,反映出中、印等古老文明的傳統思想。第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關系的重要原則。在國際關系中,國家與國家之間需要和平共處和相互包容,只要各國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社會制度的不同、意識形態的分歧和歷史遺留的爭端都不會妨礙國家間關系的正常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國際關系研究室主任
王林聰:構建國際關系新秩序 答案就在"五項原則"基本精神中
>>詳細
“五項原則”是加強全球治理,構建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基礎。當前,國際體系正處于轉型和變動之中,全球性問題凸顯,全球治理日益緊迫。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問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答案就在“五項原則”的基本精神之中。因為人類只有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才能共同應對日益復雜的嚴峻挑戰,才能有效解決面臨的全球性危機,才能實現和平與發展。一方面,“五項原則”是防止各種問題包括西方新干涉主義泛濫的有利思想武器,尊重國家主權和平等,尊重人權,維護世界和平是“五項原則”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構建必須體現“公平、公正、平等、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五項原則”是這一理念的基礎,并將貫穿于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構建過程中。
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學者
孟虹: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大業
>>詳細
“和為貴”、“和而不同”是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的思想理念與傳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提出以來,從亞洲三國走向世界,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中被視為指導原則,在70年代被聯合國的相關宣言所接受,成為多年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然而,冷戰后的當今世界,由于各國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文化的差異,合作共處依然潛藏著諸多暗礁。因此,不斷拓展和豐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思想體系的內涵,路曼曼其修遠兮。和平的重任需要各國來維護,和平的使命需要代代來相傳,和平的大業需要每個公民和國家攜手來推進,任重而道遠。
中國過去不曾稱霸,今后發展起來也絕不會稱霸。因為中國始終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營造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作為基本的外交政策。蓄意渲染中國威脅論,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對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促進力量。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但我們深信,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秉持“五項原則”精神,以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直面挑戰和困難,堅韌不拔的奮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本期編輯:萬鵬 實習生 陸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