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wakqq"></bdo>
  • <li id="wakqq"><source id="wakqq"></source></li><code id="wakqq"><tr id="wakqq"></tr></code>
  • <rt id="wakqq"><tr id="wakqq"></tr></rt>
    
    
  • <li id="wakqq"><dl id="wakqq"></dl></li>
    <samp id="wakqq"><tbody id="wakqq"></tbody></samp>
    <code id="wakqq"><wbr id="wakqq"></wbr></code>
  • <li id="wakqq"><source id="wakqq"></source></li><li id="wakqq"><dl id="wakqq"></dl></li>
    七一社區        注冊

    人民主體思想內涵的幸福維度

    何黨生

    2014年06月24日14:2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首要和統領性要求,內設了黨執政興國思想的重要哲學基礎。“人民主體”范疇,不僅包含了群眾史觀、群眾路線及其實踐,也彰顯了黨對執政興國核心價值目標的科學回答。

    “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執政興國的目的就是以人為本,實現和促進人民的幸福。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以往其它政黨的一個本質特點。自覺和充分地體現這一本質特性,關系到人民主體思想發揮自身的實現功能。

    一、中國傳統社會的幸福觀:人民主體思想的思想資源

    人民主體思想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闡述人民的構成、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以及人民是價值主體的內容,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幸福觀背景下解讀,其中蘊籍著對中國傳統文化中 “民本主義”思想的揚棄。也就是說,人民主體思想是一個偏重豐富精神資源的文化范疇,中國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形成有著文化淵源和內在的文化動因。

    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體的幸福觀,它的一個基本價值是以民為本的精神取向。民本的幸福觀是一種基于敬天、崇德、重民的人文主義的精神關懷,表現為對人生命的意義、命運的關照、維護和追求,對“貴民”、“仁政”的意識形態的肯定和塑造。《尚書洪范》最早探討幸福問題,“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終。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1 “五福”、“六極”這種比較完滿的幸福,是籠罩在“殷鑒”引申出的“憂患”意識之下的。無論《尚書·康誥》“天命靡常”,還是《尚書·五子之歌》“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以及《尚書·武成》“流血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都是 “得民則王、失民則亡”這種深刻道理和事實的寫照。到了春秋戰國之際,民本思想勃興。孔子延續對人生及人的價值的深刻思考,發展出以仁為人的本質的一系列發現人、尊重人、愛護人、實現人重要價值理念:第一,在批判現實的基礎上,提出幸福社會的理念藍圖。夏殷以降,從夏代“事鬼神”以及血腥地殺戮而亡,到商湯“以民為監”、盤庚重民保民、武丁“敬民”,“小邦周”的勝利和“大邑商”的失敗,奠定了孔子“吾從周”的思想基礎。孔子輕鬼神而重人,不言“怪、力、亂、神”,以“愛人”釋人,并進而將“愛人”界說為“泛愛眾”2,詮釋出幸福包含著理想社會建設的意蘊。在孔子的理想社會中,統治者往往都是重人惠民的仁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以匡天下,民到于今其賜” 3。而子產“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4 ,諸子百家 “安民則惠”、“安民而宥宗卿”、“愛民而已”、“仁民而愛物” 的論述也是俯拾皆是,究其因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的理想藍圖,是一種全人類追求人人幸福的大同世界,而不是只關注一門一派之自身的私利。第二,珍愛人的生命,更強調“仁”的德性的完善。《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日: 傷人乎?’不問馬”。 當時,馬的價格高于“廄人”的價格。孔子反對人殉,反對做陶用來殉葬。《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日:‘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對“仁”的界定,本身就體現了民本的幸福觀。“‘樊遲問仁,子日:愛人”6。仁之于人的幸福,其內化是“內圣”, 向內求,為已之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體悟天地之理,體會生命奧秘,亦是抵達幸福之本。如《論語·陽貨》:“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日:‘恭、寬、信、敏、惠。’”又孔子在《論語》中《雍也》和《述而》篇稱贊其弟子孔顏“簞瓢陋巷”卻不改其樂,又自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其外化是在社會實踐中的自我實現。即“外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建功立業,實現 “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實現人生價值的超越。北宋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對全天下人共同幸福的追求,也是幸福的至高境界。第三,拓展人的幸福境界。儒家認為,人之幸福境界并非本能具有,與動物一樣,所有的行為包括感情、欲望都是率性而自然,如荀子所言:“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7 因此,儒家特別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反復強調要“防未萌之欲”。認為在道德至善境界中,人不僅精神上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而且人性也得“上下與天地同流”8

    的解放,從而達至天人合一的幸福境界。

    由于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被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所以民本幸福觀常常就是歷代思想家、政治家不同程度的富民、教民為懷的理念和社會實踐。《論語 . 子路》“子日: ‘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日: ‘富之’。” 他的學生冉有問他:“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宋代思想家李靚繼承發揚孔子重教化思想,把精神的富足作為民眾幸福的重要條他說“所謂安者,非徒飲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于教化焉。9孟子最早主張富民養民:“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無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頒白老不負載于道路矣。”10 這種民本的幸福觀成為后世統治者首要的政治理念和實踐,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政要·君道》:“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故而安撫百姓,發展經濟,輕徭薄賦,戒奢從儉,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中國歷史上締造了一個空前的太平盛世。

    當然,民本的幸福觀在中國傳統社會官方意識形態下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皇帝本位”、“官本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實質,民者,如商之“眾人”、周之“民人”、春秋以降之“庶人”,均指被統治階級。民本的幸福觀雖然對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根本是為了維護官民結構政治框架下的皇帝、官僚集團,本質上是統治者道德說教式的理想圖景,只能成為幸福的道德說教式幻想、空想。因此,我們既要承認民本的幸福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的事實,也要剝離傳統民本幸福觀的虛幻性,這就會發現中國傳統社會的幸福觀是我們黨提倡人民主體思想的一個重要思想資源。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主體思想的發展向度

    中國傳統社會的幸福觀,產生于封建文明,無法逾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統治原則和社會現實,最終淪為對“皇帝本位”、“官本位”的一種制約和改良。近代中國,孫中山先生把西方的民主思想與中國國情結合,發展出近代“民本”思想,闡述民生主義的中國近代社會的幸福觀。 現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在繼續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吸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關于人民的理論,創立了人民主體思想。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作為實現中國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

    幸福是人類努力追求的偉大目標,也是人類政治活動永恒的價值主題。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促進人民的幸福為當然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工作的奮斗目標。毛澤東思想中人民主體思想初步確立,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群眾路線上,也表現為高度重視人民幸福。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他提出:“應該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 12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解決民生幸福,尋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之路。鄧小平理論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人民主體思想的精髓,把“以人為本”確立為共產黨執政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提出中國人民全面小康的幸福觀。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此后在不同場合20多次談到“小康社會”的思想。從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構想,到江澤民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再到胡錦濤十七大、十八大不斷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有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障,有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的需要,還有安居樂業的安定穩定社會環境的需求,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內蘊著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思想,在建設和改革中追求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第一,小康理想具體化。2003年,江蘇省提出全國首個省級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主要指標是經濟發展、生活水平、 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四大類,18小項,25 個單一指標,明確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美元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美元,與人均GDP超3000美元一起,作為全面小康的核心發展指標,從而真正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為全面小康的核心內容。這是中國共產黨按照人民對全面小康的期盼,在歷史上首次完成了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演說時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處提到了幸福或福祉,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的幸福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開篇把“增進人民福祉”與“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等相提并論;報告把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望,概括使“人民幸福”的普適理念,把“人民幸福” 看成是衡量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之一,看成是評價共產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標準之一,看成是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指標之一;報告結語號召,“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第二,突出人民群眾的認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基于對人民主體思想的科學而準確把握,提出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判斷是非得失前提,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在新歷史時期,黨中央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列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領導干部考評體系,使全面小康建設更貼近于百姓大眾的期盼,是我們黨人民主體思想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的具體體現。

    三、和諧、公正、可持續:人民主體思想的實踐原則

    人民主體思想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實踐中不斷展開和創新的。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再過45年,就是2001年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加要大變,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2012年11月末,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第一次詳述中國夢。2013年3月17日,新當選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第二次詳盡闡述中國夢,號召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習近平指出,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根本要求,人民的幸福是“中國夢”的終極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在人民幸福生活的實現。因此,以實踐原則為指導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就是以和諧、公正和可持續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共同意愿和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一,和諧是人民幸福實踐的共同愿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及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和諧的要求。我們黨人民主體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全體人民的文化需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塑造具有先進意識的知識分子,提高廣大普通民眾的綜合素質,積極培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關注經濟和政治、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等關系,重申繼續堅持構建和諧社會,提出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出臺創辦為人民服務教育,提高就業率等各項惠民政策,指出了實現人民群眾主體利益的路徑。

    第二,公正是人民幸福實踐的基礎。

    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黨和全國人民的不懈追求。

    公正的社會秩序,是社會文明的準則,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的重要社會基礎。正如尼布爾所指出:“社會將公正而不是無私作為它的最高道德”13.因此,每個社會都應該致力于正義,使自己符合公正的要求。公正的基本要求,包括參與社會發展機會的平等、社會資源分配的均等、社會產品分配與義務承擔的合理等。雖然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生產力實現了巨大的發展,但創造的社會財富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所有要求。社會存在的不公平、民眾生活壓力的加大和個人發展的困難,使人民的幸福感與經濟增長不同步,甚至導致群體分化和群體性怨恨成為社會情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從“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多個方面構建公正公平的經濟社會運行體制和機制,最根本的追求就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是實踐人民幸福實踐的根本途徑。

    社會的和諧、公正是古往今來進步人類的共同理想和矢志追求,也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兼顧自然和諧、社會公正與人類幸福,賦予人民主體思想以新的時代內容,揭示了實踐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統籌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境界和社會形態。人類幸福的獲得,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自然環境提供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生產發展改造自然,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最終使人類得到幸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綜合效益最大化與人類幸福的獲得是相互統一的關系。30多年的發展,中國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經濟體制、趕超型發展戰略和粗放型發展模式,加上GDP導向的考核體制指揮棒、責權不對稱的財稅制度驅使,很多地方政府實際上已經企業化或公司化,主要任務是抓經濟工作、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實際上是陷入以人類為中心認識論的誤區,忽視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破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危及到人類幸福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人民幸福實踐,必須堅持可持續原則,不僅需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同時更需要培養全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加強資源利用和保護的法律制度,為人民提供充分地實現幸福的自然條件的保證。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減小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提供給人類一個優美的生存和發展環境

    四、實現人民普遍幸福:人民主體思想的價值內涵

    人民主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對于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把執政為民、創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為最高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科學化的顯著標志。

    馬克思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人民主體”這個概念,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卻無處不閃耀著“人民主體”的思想光芒。其中實現人民普遍幸福的理論構成人民主體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中學時代,馬克思就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14 。1841年大學畢業后,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多篇論文,積極為貧苦群眾的利益進行辯護。15在1825年出現的經濟危機、1830年出現的階級斗爭的背景下,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等人唯心的歷史動力論和個人創造歷史的錯誤觀點中逐漸形成和發展人民主體思想: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包括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體和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精神生產的主體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二是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具體指人民是價值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自己創造價值的享有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民。歷史也“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這就是說,人創造了歷史,但人創造歷史活動的目的又是為了人本身,一切人類歷史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益增長的利益需求,這是人類歷史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歷史唯物主義將人民群眾視為歷史的創造者, 揭示了人民主體性的科學內涵和實現途徑,創立了人民主體思想。在科學社會主義領域,馬克思恩格斯把人們追求普遍幸福的主張、思想和實踐,與能夠實現普遍幸福的各種制度安排相結合,確定了社會主義以人民普遍幸福為最高價值。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認定未來社會以“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為直接目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進行了批判,即“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16隨后馬克思在《1857— 1858年經濟學手稿》對資本主義社會 “物的依賴性”進行批判,在《資本論》中對商品、貨幣、資本三大拜物教進行批判,對未來社會人類幸福社會進行艱辛的探索。人民普遍幸福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準則,正如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中指出的那樣,幸福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論證的。這些原理就是:“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個人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17

    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主體、社會變革命的決定性力量以及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中國共產黨繼承群眾史觀這一基本觀點,在執政的條件下揭示了人民幸福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根本目標。黨的十六大以后,“人民幸福”的主題不斷得到深化,成為黨在新時期執政閃國的亮麗而重要理念。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保證。十六屆四中全會闡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讓人民更加幸福。黨的十七大報告,更加明確指出:“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在黨的十八大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的幸福聯系在一起,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運、 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人民主體思想是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的新境界,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新闡發。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新一屆黨中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實現人民普遍幸福為使命,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將不斷譜寫人民主體內涵的新篇章。(作者單位:中共蕪湖市委黨校)

    注釋:

    1、尚書正義[M].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1982.、

    2、《論語·學而》

    3、《論語·憲問》

    4《論語· 公冶長》

    5、 《論語· 公冶長》

    6、《論語·顏淵》

    7、《荀子·榮辱》

    9、《李艦集》

    10、《孟子 ·梁惠王上》

    11、毛澤東.毛澤東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頁

    12、毛澤東文集( 第1 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P138-139

    13、[美]尼布爾.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會[M].貴陽:貴州 人民出版社,1998:209

    14、(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5、劉惠瑩.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發呢概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31).

    16、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4.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謝磊、趙娟)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奇米影视888欧美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日日噜噜噜| 天天干天天插天天射|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免费小视频|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亚洲www在线观看| 好吊妞788gaoc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第一页|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2015|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波多野结衣厨房被强电影| 伊人狠狠色丁香综合尤物|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久久精品青青大伊人av| 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午夜视频高清在线aaa|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国产午夜不卡在线观看视频666|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理论片午夜论片| 国产自产2023最新麻豆|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欧美性色一级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调教办公室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视频高清在线www| 亚洲图片欧美文学小说激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天天成人综合网| 最近中文字幕2018|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