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中等職業學校及高校畢業生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渠道,再加上求職觀念錯位,加劇了結構性矛盾
實施動態化的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和就業技能至關重要
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比上年增長28萬人。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同時,部分企業招工難的現象依然存在。有關專家指出,在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嚴峻。
積極有效地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有利于在繼續擴大就業的同時提高就業質量。關鍵是要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中繼續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加大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匹配度。
就業結構性矛盾是指在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產生的不匹配。“應該看到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全世界都屬于正常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壓力大;一方面部分勞動者工資下降,另一方面企業人力成本在上升。這些都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表現。”
中國就業促進會此前發布報告指出,根據對全國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變化狀況的持續監測表明,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但市場供求的匹配度卻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特別是技能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缺口明顯加大,2010年—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過2:1。同時,在市場就業機會平衡的狀況下,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近3年更進一步加劇。
曾湘泉表示,目前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就業最主要的問題。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產品轉型升級、外貿形勢變化等原因,市場用人需求變化速度很快;但我國人才供給變化較慢,就業能力并未與之相適應。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張翼分析認為,出現結構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伴隨我國人口結構的轉型以及教育渠道對勞動力人口的分流,過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的勞動力供給增量趨于縮小,中等職業學校及高校畢業生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渠道。由于大學畢業生的增速快于白領崗位的增速,所以大學生的工作搜尋成本比農民工更高。
大學生的求職觀念錯位,也加劇了結構性矛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認為,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非常大,但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個人期望和市場需求還存在差距。
北京時代卓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平說,從年初到現在的招聘情況來看,許多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仍顯過高,就業觀念需要轉變。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銳也告訴記者,公司曾經參加過一些校園招聘會,但許多學生的專業技能與企業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對接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他們企業創立時間不長、規模較小,大學生對企業的信心不足,即使提供的薪酬在行業內具有競爭力,依然難以招到滿意的人才。
如何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實施動態化的人才培養方式,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和就業技能顯得至關重要。曾湘泉表示,從短期看,政府可以通過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大學生村官、鼓勵下基層等各項政策來引導大學生就業,并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服務與指導。從長期看,應考慮建立市場化機制,通過改革來大幅提高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速度和能力。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日前舉行的“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強調,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緊迫要求。今后,除少量一開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學的高校外,新設本科學校和更名大學都要明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辦學定位。張翼建議,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要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在設置專業、使用教材、實習安排等方面采取積極舉措,及時將市場需求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適當減少非專業課程的安排,加強專業教育,增加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度。(本報記者:韓秉志 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