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基解密到斯諾登“棱鏡門”和新近爆料出的“監聽丑聞”,越來越多的信息安全問題被暴露于公眾面前,引起了世人高度警覺。人們已愈來愈清晰感悟到,其實信息安全危機就潛伏在我們日常的點滴生活中。
“接口”,會出賣你的信息
今天,不論是手機、還是電腦等各種設備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很多接口,諸如音頻接口、電源接口、圖形接口等等。對于USB這類數據接口,人們早已有了較好的防御意識,而對于其他接口,人們可能不太在意,怎么也不會想到“充電”“聽歌”也會泄密。
其實,所有接口都具備信息傳遞的能力,只要有電磁波的傳輸就能承載信息。這一特性在一些電子產品上已經被應用,如通過插在手機耳機孔上就可以使用的刷卡器、吉他效果器等。在2013年的美國黑帽大會上,場館內給黑客們提供了許多免費的手機充電站,但卻無一人使用,這些黑客都心知肚明,充電的同時手機就會被“黑”。因此,對于使用這些接口,我們務必都應加以戒備,多留個心眼。
“免費服務”,一個甜蜜的陷阱
如今,無線網絡技術已在我們生活中普及,幾乎所有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多媒體設備都具有該功能,免費的無線wifi服務也隨處可見。
須知,接入這些網絡自己的設備就已經完全暴露于互聯網上。最危險的是,跟你同處一個無線服務網絡中的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只需通過一個不足5兆的小軟件就可實現入侵、控制一臺防備不嚴的設備,其危險程度不容小視。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我們享受免費的無線網絡服務時,還是應當多想一想,我們的設備做好防備了嗎?
“痕跡”,暴露隱私的無形后門
也許,某一天在你上網時,網頁的廣告端正是你關注已久的那個商品,后來你卻發現這一天所有瀏覽的網頁上,都能看到相關的廣告。其實這并不稀奇,因為你的上網“痕跡”早已被人一覽無余。
這在過去可能還沒那么重要,但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事情已經變得不那么簡單了。簡單來講,“大數據”就是通過分析大量看似沒有關聯的數據來分析得到有用信息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廣告商可以通過我們近期瀏覽的網頁痕跡來向我們推薦產品。同理,手機上定位功能往往記錄了我們停留最多最久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家庭和單位。如果進行深度挖掘,我們的工作、家庭、人際關系等各類隱私信息,就都可能全然暴露。可見,網電信息隱患無處不在,關鍵還需從點滴生活習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