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成
任何軍隊的改革,要具有生命力,不僅應把握今天,還應遠眺明天;不僅應立足自己,還應著眼對手。
軍事領域是對抗性最強的領域,處處凸顯競爭態勢。一方的行動必然導致對方的反行動,一方的改革必然刺激對方作出相應的策略調整。機槍的發明,產生了散兵戰術。這個產生的過程是,擁有和使用機槍的一方,迫使對方在彈雨面前放棄傳統的線式隊形,形成散兵戰術。飛機和坦克的使用,一方面使攻者找到了“閃擊戰”這種新的作戰樣式,一方面又使防者改革防御思想,以至有了隨后的火力加工事的環形防御。
美軍改革和變革的秘訣之一,就是把現實和潛在對手作為靶子,通過相互施加壓力的激烈角逐,幫助他們廓清了軍事改革的方向,勾畫出軍事轉型的藍圖。據《美國電子戰史》披露,一遇到來自敵國或潛在敵國的軍事壓力,美國的決策部門就向自己的技術人員下達任務,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開發出某項新技術或新武器,以壓制對手。在完成數以千百計的任務后,美國人愕然發現,自己在軍事裝備技術領域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的新天地。
我軍改革的目的是打贏對手,而要打贏對手,就不能不顧及對手。所以從根本上說,改革——改造的是自己,瞄準的是對手;體現于己方,作用于對方。改革成功與否,不能靠改了什么、改了多少來衡量,最終要靠戰場上能否戰勝對手來檢驗。這就要求,我們的改革不能“各說各話,自拉自唱”,必須把對手研究納入其中,讓對手“參與”到改革進程之中。
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不單單是指我軍的實際,同時也應涵蓋對手的實際。現實中我們常常聽到“某些改革的條件和時機還不夠成熟,等以后再說”之類的話。不可否認,一些改革確實難度很大,硬“改”強“革”往往會帶來負效應。可話又說回來,成熟的標準、時機的選擇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對手說了算。對手具備了打某種新型戰爭的能力,不能說你條件不具備、改革不到位,人家就不打了。所以,改革應多從對方的實際來考慮我軍的實際,只有把兩個“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增強我軍改革的緊迫感、針對性。
改革要注重超前設計,這個設計,理應包括“超他”的設計。從過去的情況看,我們一些改革的超前設計,似乎都強調在未來若干年里,與自己的過去比應增加點什么、減少點什么,調整點什么、優化點什么,卻很少提及并預測外軍特別是對手若干年后能達到什么水平。這樣做的可能后果是自己的戰斗力水平雖然大幅攀升了,但與對手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我們的改革設計,在時間上應當也必須超前,在對象上還要把超越對手、戰勝對手作為重要方面。“超前”與“超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中應該有“他”,“他”中不應缺“前”。
改革要善于以對手為師。先進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軍事技術沒有國界,“唯先悟者先得利”,“善師于人者能勝人”。美軍在二戰中也承認,他們是從英國人那里學會了步兵作戰,從德國人那里學會了機械化作戰,從日本人那里學會了兩棲作戰。當今世界,地球變小,互聯互通,任何軍隊都不可能離開國際背景去談改革與發展。探索國防和軍隊改革,我們應當學會“冶煉術”,讓我軍的優良傳統與外軍的優秀做法熔為一爐,通過學習借鑒、除舊布新,在“師于人”中達成“勝于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