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穎
徐東旭/圖
在延邊音樂界,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他就是被譽為“朝鮮族民族音樂活化石”的金鳳官。他一生為朝鮮族民族音樂而奮斗,深入朝鮮族聚居村屯,收集整理出世人以為失傳已久的《清州阿里郎》,他在一只眼睛失明的情況下,編著出版了《中國朝鮮族民間音樂集》《中國朝鮮族民族器樂大全》《中國朝鮮族民謠文學大全》等多部音樂著作,并立志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掌握的朝鮮族傳統音樂全部記錄下來,傳承給后人。
深入村屯收集傳統音樂
金鳳官已年逾古稀,為了抓緊時間整理記憶中留存的朝鮮族傳統音樂,他每天拖著病體從早5時一直工作到深夜,日日如此,讓人在欽佩的同時不免感嘆。
“我們當年一起收集整理朝鮮族傳統音樂的13名同志,12人都已離世,現在只剩下我一個,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把掌握的東西整理出來,以后真的要失傳了!碧崞鹱约好咳盏耐夜ぷ,金鳳官頗具責任感地解釋道。據介紹,他從小就夢想當一名民族音樂家,1963年,他讀完高中后下鄉,當了一年知青,然后如愿考上了延邊藝術學校理論作曲班。畢業后,他先后在圖們市文工團、圖們市文化館工作,并擔任過圖們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延邊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延邊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
“1978年10月,應李黃勛老師之邀,我與其他同志一起加入到收集整理朝鮮族傳統民間音樂小組。起初,我對這項工作并不熱衷,感覺自己是科班學習作曲的,做這種事情太沒意思,但隨著各位老師深入朝鮮族聚居的村屯收集整理民歌后,漸漸地感覺到這項工作十分有意義。”
1978年10月11日,金鳳官一行來到圖們涼水鎮亭巖村——一個朝鮮族聚居的村屯,準備收集當地民謠。收集小組在村里備下酒席,邀請村里的老人們前來喝酒,想讓老人們在酒酣耳熱之際,將封存在記憶中的朝鮮族民謠唱出來。但事與愿違,老人們既不喝酒也不開口,讓收集小組的美好愿望落了空。雖然出師不利,但收集小組的成員們并沒有灰心,第二天晚上,在村民們從地里勞作歸來后,他們再次備下酒宴,邀請村民們一同邊吃邊聊。這一次,村里的年輕人依然不敢靠前,最后只有老人和孩子留了下來。其中,一位叫李向哲的老人,在喝了兩杯酒后,唱起了《忠清道阿里郎》《風箱打令》等失傳已久的朝鮮族民謠,讓收集小組收獲頗豐。有了第二天晚上的融洽氛圍,第三天晚上,村民們的熱情被調動起來,早早聚集在一起,敲長鼓、拍桌子、跳舞唱歌,將壓抑在心中許久的歌謠盡情唱出。一位叫申哲的村民更是唱出了《清州阿里郎》這一從未被記載過的朝鮮族傳統民謠。
“那時候,我是收集小組里年齡最小的成員,每到一個村屯,老師們負責與村民們喝酒、聯絡感情、唱歌跳舞,我則負責用20公斤重的老式錄音機將大家唱的曲目一一錄下,并在大家入睡后回放,將曲調和歌詞記錄下來。那段日子,我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但感覺特別充實、有意義!
忘我工作記錄美妙音符
在有走村進屯收集民謠的經歷后,金鳳官更加堅定了熱愛、傳承民族音樂的決心。在之后的音樂工作中,他一直努力傳承民族音樂,先后發表過《朝鮮族民族遺產研究》《論朝鮮族民謠的由來》《清州阿里郎》《關于金南浩先生的音樂創作》等音樂論文,并編著了《民歌集成》《朝鮮族民謠》《中國民歌集成吉林省卷第三集》《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民歌集成吉林卷》等多部音樂著作。2000年退休后,他開始著手對朝鮮族傳統民間歌謠集中整理。
“2002年,我與老同事吳英將共同抄寫了半年的朝鮮族傳統民間歌謠帶去韓國準備出版,被告知現在不用手寫稿,都是采用電腦打字的稿件,于是我開始學習電腦,并試著在電腦上打曲子。”由于剛接觸電腦,他打字的速度很慢,每天從起床后便開始打曲子,好不容易快將收集的1500首民謠打完了,電腦卻出現了故障,四處找人來維修,也沒找回丟失的文件。隨后,金鳳官又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從頭打字,并學著把打完的曲子存到U盤中。誰知,好事多磨,在工作又接近尾聲時,U盤被小孫女給弄壞了,再一次前功盡棄。無奈之下,金鳳官開始了第三次打字的過程,這1500首民謠整整打了三遍,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
由于長期用眼過度,本來患有糖尿病的金鳳官開始眼底出血,并導致一只眼睛完全失明。在女兒的再三催促下,他于2012年進行了手術,手術雖然很成功,但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正前方的有限區域,另一只眼睛無法恢復視力。手術后,他依然堅持每天5時起床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朝鮮族民謠的整理中。目前,《中國朝鮮族民間音樂集》《中國朝鮮族民族器樂大全》《中國朝鮮族民謠文學大全》三部音樂著作已先后出版發行,他又開始著手編著新作《阿里郎》,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里郎”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