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之一,充分顯示高層對政府債務問題的重視。專家認為,須警惕城鎮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債務膨脹。防控債務風險須多管齊下,就其根本而言,糾正以GDP增速為導向的政績觀是關鍵。
防控地方債風險成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之一。
“工作會議將地方債務風險的控制和化解作為明年經濟工作重要任務,凸顯了高層對地方債務問題的重視,希望理順地方債務,予以規范發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說。
上一輪審計結果顯示,2010年末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此后進行的抽查顯示,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比2010年增長了12.94%。今年8月審計署開始新一輪全面審計摸底,目前尚未公布數據。但種種跡象顯示,部分地區債務增長較快,并積累了一定的債務風險。
“地方債風險總體是可控的,但對其快速發展積累起來的風險須保持警惕,尤其要防止下一步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地方債務的迅速膨脹,引發債務風險進一步擴大。宏觀調控講究前瞻性,著力防范和化解其中蘊含的可能風險,十分必要。”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說。
不正確政績導向助長地方債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人們對軟約束實體的看法,主要聚焦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上。所謂軟約束就是借了錢沒想還,或者說借錢是我的事,還錢是后面人的事。
專家認為,除了財稅體制本身需要加以改革,不正確的政績導向助長了地方債務風險。GDP崇拜及其考核方法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而大量的投資只能通過舉債的方式籌措資金,這可謂地方債務規模快速增長的根源。
“地方債的積累,與過去的政績導向有很大關系。通過大舉借債搞項目,提升政績,但對以后怎么還債考慮不多,風險約束比較小。”宗良說。
白景明認為,下一步城鎮化背景下,政績導向如果不加以改變,地方債務如果進一步擴張,風險會越來越大。
對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會議同時提出,加強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糾正GDP崇拜 從根上防控債務風險
宗良認為,會議提出“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舉債程序”、“加強教育與考核”等措施,從機制上約束地方政府盲目融資的沖動。通過把債務籌集與相關人員責任有機聯系,可擺脫以往借完債就走人,有人借、無人還的困境,從源頭上遏制地方政府籌集債務的沖動,減輕債務的快速增長。
“通過控制債務這種倒逼機制來約束為追求發展不計成本的GDP導向,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通過債務管理,使城鎮化有序推進,順勢而為,水到渠成,而不是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白景明說。
地方債具有非常強的外部效應,其中之一是與銀行的關聯,地方債出現風險將會極大地波及銀行業。對此,銀監會明確表示,2014年銀行業將進一步健全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識別、評級與管理機制,確保平臺貸款余額不增,結構優化,還款來源落實。
破解地方債務風險,除了改革財稅體制之外,必須真正扭轉政績考核模式,消除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并通過政績考核的指揮棒確保其實現。
實現不帶“后遺癥”的發展速度,離不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中組部日前印發的《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今后不能只把GDP和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正是對GDP崇拜的有效糾正,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舉債沖動,從根上防控債務風險。(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李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