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決定著各級政府的行為導向,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結構調整、促進科學發展關系重大。《決定》明確提出了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任務,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增強了用制度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自覺性,堅持用制度引導和保證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是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從中央到地方聚精會神抓發展,集中力量搞建設,創造了改革開放35年經濟總量年均增長9%以上的奇跡,躋身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國家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對發展的理念、發展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黨在認真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要適應國內環境的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并把“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調整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決定》根據黨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認真分析總結推進科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認為要把中央和地方抓發展的注意力轉到更加注重人的發展、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上來,完善對發展成果的評價體系是一項基礎性制度建設。針對地區發展評價按經濟增長速度排名的普遍做法,《決定》明確提出,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決定》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提出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重點。一是在考核體系中除經濟增長指標外,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以反映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的統一。二是要突出以人為本,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切實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推進統計制度和方法創新,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合理設立和調整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統計數據信息共享機制,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創造基礎條件。四要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增強政府統計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全面真實客觀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五要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臺,推進部門信息共享。加快推進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實現全國聯網。推動建立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逐步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出臺并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信息網絡、金融賬戶等實名登記制度和現金管理制度。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