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我也想忘了職稱,可總是被提醒
曾是一家央企駐俄員工的留學生趙宇辰在談到職稱時說,在俄羅斯,大家都快忘了“職稱”這個詞了,更不用說爭著評職稱。不過,在國內,去職稱化或弱化職稱還只停留在公眾話語中。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近日一項調查顯示,42.7%的受訪者為職稱評審感到焦慮,61.6%的受訪者希望改革現有職稱評審制度。
這些年來,大家一邊抱怨一邊翻弄那些外語書籍,一邊熱望取消一邊四處打點八方拜托。在異常堅韌的職稱考試面前,個體生命顯然耗不過職稱的剛性,正所謂“欲說還休”、“欲罷不能”,“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職稱焦慮是個老問題,職稱的弊端以及對人的折磨顯而易見,比如規定過于死板,論文往往造假,往往無關水平且容易滋生腐敗……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些這方面的不愉快經驗,這些經驗也構成了公眾普遍厭倦職稱的社會心理基礎——不少人認為既然職稱如此“萬惡”,不如干脆取消得了。
職稱評審又為什么如此纏人、如此難以取消呢?
其一,職稱制度設計的本意,是一種職業評價機制,其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已經成了一個杠桿或標尺,在職稱上面也附加了工資待遇、職務晉升等種種利益。盡管其間存在諸多不合理,但目前還缺乏一個相應的替代機制。即便要取消職稱評審,也該通盤考量,比如說,是不是先構建行業性的評價標準,等等。
其二,最大困難還不僅僅在于現行組織機構對于職稱的高度依賴,而是長期以來形成并固化的行政化思維,以及由于這種行政壟斷而產生的部門利益。目前,職稱評審已形成一條長長的食物鏈,評審機構、評委、教材編制、論文刊發乃至承接考試等,都能從中分取大小不等的蛋糕。可以說,圍繞職稱已經形成了一門生意。
這些年來,職稱改革舉步維艱的根源也正在于此。一方面是職稱上面附加的利益難以驟然褫奪,牽扯也十分廣泛;另一方面,相關的利益也難以輕言舍棄。幾度糾結之下,只能是聽任職稱的繩索越來越緊地勒在社會的肌體之上。
若想真正“忘了職稱”,還需從制度層面入手,去掉附加在職稱上面的各種待遇,同時構建起更科學、更合理的職業評價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