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打工掙的200萬元人民幣投到內蒙古沙漠植樹,但至今在日本只租住一間小房,隨身攜帶的電腦包磨得起毛,家里的電視機用到經常要拍一拍才能繼續工作
在離包頭100千米遠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阿拉奔沙漠地區,有一片綠洲生機盎然,草木茂盛,鳥獸相逐。而6年前,這里還是一片不毛之地,是留日學人郭試瑜和他的蒙古族同學幫助改變了面貌。
今年61歲的郭試瑜旅居日本20多年,退休前是昭和大學醫學部副教授,現在荒漠植樹成了他最關心的事業。
2000年,一群留日學子響應號召,去內蒙古沙漠種樹打井,但由于缺乏經驗,最后沒有取得預想成果。老郭卻不服輸:“一定要用科學知識,實實在在為國家做點事情。”他想起在內蒙古當骨科主任的大學同學色登。電腦上無數次隔空討論,讓兩個年過半百的老同學再發少年狂想。
造綠先固沙。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郭試瑜等人向當地牧民承包3萬畝沙漠,建立“神州學人荒漠生態示范園”。總結教訓并查詢大量資料后,他找到問題的關鍵:選好樹種。2006年春天,色登用郭試瑜匯來的10萬元人民幣買了20萬株沙柳、梭梭和沙棘樹苗,用摩托車一車車拖到沙漠種了下去。色登還帶領家人砍了一車的沙蓬草,站在高處風口,讓風把種子吹出去。“土辦法”成功了,牧草在灌木叢間扎根生長。流沙固定了,俄羅斯大果沙棘、沙棗、速生楊、紅柳、新疆楊……越來越多的樹種存活下來,示范園的面積也逐步擴大到5萬畝。
第二年,動物來了。首先是老鼠,啃光草根后,在沙地上鉆出一個個洞。就在人們擔心鼠患的時候,貓頭鷹出現了,接著是狐貍、野兔……久違的生物鏈又循環起來。
灼熱的烈日下,望著粉色的楊柴花在綠草間搖曳,郭試瑜有些飄飄然:好像自己是孫悟空,拔根汗毛一吹,就能變出心里想要的東西。色登攤開雙手,全是老繭和裂口,哪里還像是外科醫生的手。不過,他還是高興,這才是自己兒時嬉戲的草原啊。
草長出來了,怎么讓草場持續發展?牧草如果不及時利用,會影響明年的生長。多次篩選后,他們決定引進原產瑞士的西門塔爾牛。這種牛奶肉兼用,對飼料不講究,比較適合當地的生存環境。目前,示范園里已經有200多頭,正在進行優化,爭取形成能夠自我繁殖的種群。
老郭說,示范園的示范效應已初步顯現。一是證明沙漠可以種樹,二是周邊地區也開始跟著他們改造沙漠。治沙專家稱贊老郭“挑戰了科學的限制”:一些原來被認為不可能在這個緯度存活的樹種移植成功。
很多牧民在建設綠洲中改善了生活。牧民烏力吉家一年就拿到了栽樹工錢2萬多元。達楞哈業爾一家用種樹護林得到的3萬元工資蓋起了新磚房。
荒漠植樹,投入大,風險大。6年來,郭試瑜先后個人投入200萬元人民幣,而這些錢都是他在日本打工賺來的。色登和留日中國同學總會會長陳洪源也各自捐了10萬元。雖然已經退休,老郭還在四五個學校兼課。日本同事知道他在荒漠植樹,夸他“偉大”,主動給他介紹兼職。
在東京生活20多年,老郭還租住著一間小房。隨身攜帶的電腦包磨得起毛。妻子兒女一直生活在蘇州,家里的電視機用到經常要拍一拍才能繼續工作,但他對植樹造林卻從無怨言。
老郭當過留日中國同學總會的會長,頗有人緣。現在,他組織五六十個在日本的各學科專家成立了環境能源研究所,希望通過跨界合作產生更多好技術,繼續造綠事業。
老郭說,和諧有三個層次: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內心的和諧。在荒漠造綠的過程中,他已經收獲了人生的理想境界。
(本報東京5月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