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最可寶貴處,就是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有生長發芽的地方。只要你一直向前,就會離夢想成真不遠
20年前,我告別貧困的家鄉,懷著憧憬與希望,在懵懂與茫然中到溫州打工。20年后,我已回鄉在村里辦起了一個小鞋廠。這20年的打工創業經歷,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永不放棄,夢想總會有實現的那一天。我的尋夢追夢之旅,或許能窺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2.6億農民工的夢想軌跡。
從農田里走出來,學做裁縫,當過鞋廠倉庫管理員,在煤礦、鐵礦里干過苦力,在企業跑過業務,不到8年,我打工的年薪已有十幾萬,內心里的創業夢開始萌動。盡管,我的第一次創業——經營銷售店面,在激烈的市場中夢斷溫州,但失敗也是一種財富,它并沒有泯滅我的夢想,反而讓我在教訓的吸取中,重新定位方向、路徑,離夢想更近。因為我明白,僅有夢想還不夠,只有機會也不行,還需要有實現夢想的能力。
2010年,我回家鄉辦了鞋廠。在產業梯度轉移大勢下,地處中部的安徽老家,有綜合性的低成本優勢,我也有對接“中國鞋都”溫州的經驗和能力。2011年底我成立了公司,注冊了兩個商標,準備打出自己的品牌。今年“五一”就讓產品上市,計劃在縣城開一家實體店,同時開一家網店。我夢想將來在合肥、武漢等大城市設點,同時做好網絡營銷。
創業不易,需要工人有素質,更希望資金能周轉。全套制鞋設備就得70多萬元,還要加上廠房租金、工人薪資,資金是個難題。好在,政府已經加大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我準備貸款60萬元,目前還在貸款評估環節。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更重要的是,失敗與困難,反而能讓我對夢想之路,堅定信心。
兒時就有一個夢想,想為家鄉做點事,讓家鄉更美好。現在,青年農民都出去打工,誰來建設家園啊。不少夫妻不能團圓,孩子一年難見父母。辦一個企業,夢想就有了載體。什么叫和諧農村?我理解就是一家幾口奔小康,和和美美過日子,父母在自己身邊,自己有地方上班。今年春節,我留住了十幾位技術工人。目前,在公司工作的員工有40多人,90%是留守婦女。等公司走上正軌后,能夠吸納差不多120人就業。我現在還沒有能力改變整個鄉鎮,但我能成全五六十個家庭。我認為,城鎮化有企業才能拴住人。
最近看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相似的創業經歷讓我共鳴。主人公創業失敗后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實中溫州人那一股子闖勁,讓我感同身受。溫州是我的“精神發源地”,我在那里不僅學會了經驗與技術,更有創業的智慧與膽識。20年前的康奈、紅蜻蜓等都是只有30多個人的小廠,我親眼見它們崛起為著名企業和品牌。別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回看自己的創業歷程,真正體會到,國家經濟發展了,才能造就自己的企業夢。
知識改變命運,更能成就夢想。我才初中畢業,現在做企業深感知識缺乏,前幾年就報考四川農業大學的遠程教育,學習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回望20年的追夢歷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夢想是走出來的。經失敗、歷辛酸,越打拼,夢想就會越近。這個時代最可寶貴處,就是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有生長發芽的地方。只要你一直向前,就會離夢想成真不遠。我現在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把夢想之路走下去。
(作者為安徽省太湖縣百里鎮南斗村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本報記者何聰、陳家興采訪整理)
|